电动化和智能化,一直都是这几年中国汽车行业讨论热度最高的词语。
我们发现,无论是新老品牌都把矛头指向了20万元以内细分市场。传统大厂推出的新车如此,新势力推出的新车同样也如此。
前者当属合资品牌,以往售价20万以上的B级经典车型,在2024年,其主销车型的价格来到了15万元,而且搭载了主流的智能配置,产品力着实提升了不少;而新势力品牌则是一步到位,直接在这个细分市场用上了高阶智驾这个大杀招。
小鹏MONA M03和广汽埃安霸王龙就是典型代表。前者,售价15.58万的589超长续航版MAX搭载的是“满血版”XNGP;后者,售价16.98万元的霸王龙520搭载了激光雷达。
我们看MONA M03和广汽埃安霸王龙的销量情况。小鹏MONA M03首月交付即破万,创下了新势力纯电首月交付量纪录,同时,小鹏汽车9月交付量也创造了历史新高,达21352台。根据小鹏汽车官方发布的数据,MONA M03在上市的52分钟内,大定数量就已经超过1万辆,48小时后大定数量超过了3万辆。第二代AIONV霸王龙9月销量突破9000辆,成为新的销量担当。
从销量增长来看,智驾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未来,肯定也会有更多的竞品切进来。有数据显示,2024年,城市NOA车辆的渗透率会突破10%,到了2026年,NOA渗透率则有望超过50%。这意味着,高阶智驾普及到中低端车型将成为一种可能。对车企而言,如何分到这块蛋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成败。
同质化难避免
小鹏汽车和广汽埃安把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下沉到中低价位车型,这种策略短期内确实有助于提升销量。这必将引起市场上巨大的骚动。无论是传统大厂,还是新兴巨头,都想尽办法分食这块蛋糕。可以预料到的是,当智能驾驶技术在中低价位车型越来越普及,市场上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
我们先不用说今后普及的问题,就说现有的智能驾驶,各家的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
Navigate On Autopilo,简称NOA,翻译过来就是导航辅助驾驶或领航辅助驾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小鹏叫XNGP,特斯拉叫NOA,华为称之为ADS和NCA、极氪称之为NZP、蔚来称之为NOP,听起来是不是很晕呢?
此外,各家品牌还起了很多高端大气的中文名字,小鹏P7+上提出了鹰眼视觉智驾,智己提出了直觉这个名字,再加上专攻智能驾驶领域的国内外诸多公司,消费者已经看得眼花缭乱了。
但实际上,真正在规模级应用,并且取得市场认可的并没有几家,应该说大部分都是自娱自乐而已。更何况,像智能驾驶这种极吃研发力量、门槛极高的竞争,一般情况是,前两三名碰线吃肉,几个腰部品牌喝汤,后面的竞争者基本上就没有市场了。具体可以参考手机品牌的案例。
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成熟的智驾市场,其产品体验会有差别,应该不会太大。就好像安卓系统和iOS系统,现在两者用起来都流畅。单拿出切换界面这一点来说,区别是前者更快,后者则是更过渡得更丝滑。但是,这两者都不影响正常使用。
就好像宁德时代一样,新能源车型至少有一半都用过他们家的电池。从差异化角度来说,就没什么差异化。还有,有些车企也在自研电池品牌,但深扒下去,基本都是买来成熟的电芯,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些所谓的差异化。根上说,车企这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是改变电池的应用形态,更谈不上什么差异化了。
智能驾驶这块,也差不多一个逻辑。目前国内,引望跑在了行业前列。假如说,它在未来成了行业里的头名,给各大车企供货,但这不妨碍有第二三四名的存在,因为从车企经营层面来说,它不能允许单一采购渠道。但是,从差异化角度来说,还是不大。无非就是体验是否更流畅,更安全,也就是95%和99%的差别。
所以,从产品体验层面来说,这就是汽车向电子化的弊病,太容易同质化,这是电子产品的标准性所决定的。
未来,汽车的差异化或许不是体现在产品层面,而是服务层面。什么样的品牌拿出什么样的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是深入人心的。就好像我们此前提到日系品牌,就是省油,提到德系品牌就是更有驾驶感,北欧品牌就是极简主义,美系就是大马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