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今年上海展W1馆西南角,东莞塘厦第一自行车品牌大石/Bigrock就坐落于此。创立六年后,这个出于污泥而全染的草台班子难言在品牌形象上有什么提升,但他们已经悄然成长为一个集团化运营的公司(按照老板石油佬的说法),产品线相当丰富,甚至某些品类的市占比在我的市场调查中冲到了国产前三位,着实是一匹不可小视的黑马。
下面看一遍大石的产品再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模式是怎么取得现阶段的成功的——
品牌起家之作是硬尾山地车架,当年销量可观但饱受争议,如今新模具已经模样大变,重心很下沉,却也恐怕很难重现当年的“辉煌”。
竞赛级硬尾XC车架的续作,顺理成章是软尾XC,但这块市场好像一直没发展起来。
瓜车,低重心的全内走线竞赛瓜车风格。
实际上,这款车架更多被客人装成山马车。广东老登:什么山马车,这是平把瓜车!
好吧,大石还有专门的广东特色……
左撇子硬叉,给予平把瓜车爱好者顶级情绪价值。
轻量化公路车来到了第二代,裸架重量做到了620g,样车多重大家可以去掂一下。
这款车的初代是几个“国产全内走线Aethos”的代表之一,更新换代后外观区别度相对提高了。
大石牌气动车,也是大婷比较常用的车款之一。
侧面积较大的气动车架比较适合做特殊涂装,看下大石的卡通涂装……
手绘七龙珠,翻面之后则是……
火影忍者……这一创意涂装体现了在广东村镇中年人群中有着广泛共鸣的童年情怀。
什么能卖做什么,陈皮仔也是大石滑步车用户。
看完整车/车架看零配件产品。大石是少有的车架&车把两手硬的厂商,其车把销量甚至不低于车架,在我的市场调查中市占比高得离谱——仅次于禧玛诺位居次席,高于捷安特。不知道各位是不是大石车把的用户,你选择它的理由是什么?
大石这次除了展出公路一体把(下),还带来了瓜车一体把(上),瓜把的外撇更大。
两款一体把的设计语言基本一样。它没有什么视觉冲击力,但也不难看,或许正因为这种平平无奇,使得它装在任意车架上都不是很违和,而且丰富的尺码和碗盖选项使得它的通用性相比很多其他品牌都有优势。我是见过个别大马洞/S-Works用户配这玩意的。
山地车一体把,这也是更新换代过的产品。
品牌Logo打在了后方……
车把下方,看到全内走线孔。现在你回头看下大石的,是不是已经实现全内走线了?
大石配套的金属件也花样繁多。
3D打印座垫,现在新品牌太多,大石都算老牌了。
最早的模具还在售,这个造型在其他品牌上很少见。
不同结构的碳底,现在大石的坐垫从百元级到千元级全覆盖,市占比也是反超了几乎所有国产老牌冲到了国内市场第三,仅次于捷安特和闪电。
大石的碳曲柄,或许不算新产品,最早一批我试用过,要带着八号内六角出门骑车那种。如今国产碳曲柄工厂已经解决了结构和产能地狱问题,相信未来几年会有更激烈的竞争和洗牌。
轮组产品,大石的思路是在低价的基础上实现一些过往高端产品才有的产品形态。
波浪圈。
类似于某大厂的轻量化花鼓。
与大石为邻的魅骑/MCycle骑行服,因为大石厂队/大婷的关系,两家走得比较近。这个品牌也是近几年增长得比较迅速的广东骑行服厂商之一。
魅骑的女性市场占比是整体的两倍,或许大石厂队几位妹子能给出答案。
大石集(she)团参展全家福。从初创到现在,团队几乎每个月都在发展壮大。回到最初的问题,大石是怎么做起来的?或许从渠道中走出,再回归渠道,解决渠道的需求和痛点;哪怕宁愿放弃标新立异,更多跟随潮流、顺应市场,也一样能获得渠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