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千钧,挺起民族轴承工业脊梁。
轴承,被称为机器运转的“关节”。始建于1954年的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轴),历经7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产销规模、配套服务能力等在我国轴承行业中均位居前列,保持多项中国轴承行业纪录。
窥一斑而知全豹,沿着洛轴的发展轨迹,看见河南制造业发展的“硬实力”。
△2025年5月19日拍摄的洛轴智能工厂一角。(图源新华社)
71年变迁,洛轴智能工厂蓬勃新势能
当每天第一缕晨曦叫醒洛阳城,透过位于涧西区的洛轴老厂区厂房玻璃,照亮了墙壁上“挺起民族轴承工业的脊梁”的标语。
同一时间,也照亮了位于洛龙区的洛轴新厂区,智能工厂外,同样的标语熠熠生辉。
1954年创立到如今的智能工厂,从单一的产品线到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从国内市场深耕细作到国际市场不断开拓,从最初的1个厂区到如今新老两个厂区“双轮驱动”,70余年来,洛轴始终不忘初心,引领中国轴承行业不断进步。
△这是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初创时期的洛阳轴承厂厂房一角。(图源新华社)
△这是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洛阳轴承厂的装配车间。(图源新华社)
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是不畏艰苦、不断创新的洛轴精神。回望洛轴71年发展历程,也是一条清晰的中国轴承工业发展之路。近年来,洛轴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拉开了新一轮全面改革工作序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近几年,洛轴抢抓风口机遇,主要经济指标迭创新高。大兆瓦风电、重大装备专用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之重器配套轴承成功运用,进一步巩固了洛轴行业领跑者的地位。2024年10月29日,洛轴智能工厂在新厂区正式投产。
在洛轴智能工厂,记者看到,与传统工厂内工人穿梭忙碌的情况大不相同,这里宽敞明亮、整洁有序,智能化设备随处可见,数控车床自动高效加工产品,自动导向运输车便捷完成车间运输,工人负责产品质检……智能化解放出更多劳动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效率。
据介绍,近年来,洛轴连续投资对传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自主孵化、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轴承应用软件,以数智赋能,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呈现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势能。
△2025年5月19日在洛轴拍摄的风电变桨轴承。(图源新华社)
“大国重器”中的洛轴制造
历经7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洛轴产品系列涵盖九大类型、3万余种。从内径6毫米的“袖珍款”,到外径15米的“巨无霸”,洛轴产品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港机船舶等领域,洛轴不断突破技术难题,助力“大国重器”高质量发展。
△2025年5月19日在洛轴拍摄的航空工业用轴承产品。(图源新华社)
比如,2023年,多款“洛轴造”关键轴承产品护航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持续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4年3月,洛轴新产品成功配套长白山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该产品应用了洛轴自主研发的轴承材料,在精度方面创下同类型国产轴承新纪录,通过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生产全过程,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9月,由洛轴配套的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装机。这是继洛轴产品助力全球领先的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装机应用,并实现批量化运营后,再次为全球风电产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未来目标:“转动中国、推动世界”
不断助力“大国重器”的背后,是洛轴多年如一日的重视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实力。
据介绍,洛轴设有轴承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首批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以来,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产业重大需求,在多方面取得突破,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风力发电、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等轴承试验平台,为高端轴承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洛轴集团高端轴承产值占企业总产值比重达70%,风电主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
创新引领,实干为要。据介绍,2024年,洛轴实现营收46.99亿元、净利润2.26亿元。展望未来,以“转动中国、推动世界”为目标的洛轴,正向着2030年实现营收150亿元的目标奋进,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责编:李文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