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最近很忙,一大堆企业排队上市。
在6月23日,宝安一家名为“斯坦德”的机器人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开始冲刺IPO。
原以为,这是最近继影石创新、周六福之后,深圳又添一家上市企业,而且很可能成为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
结果定睛一看,招股书上写的竟然是:
斯坦德机器人(无锡)股份有限公司???
这家一直给小米汽车、富士康提供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明明是一家2016年就在深圳开始创业,在宝安区孵化了近10年的机器人企业,怎么突然变成了江苏无锡的企业呢?
最后通过天眼查App发现: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于2025年4月,更名为斯坦德机器人(无锡)有限公司,地址由深圳市宝安区变更至无锡市梁溪区。
两个月前更名迁址,两个月后提交IPO?深圳,这是被“偷家”了吗?
1、一天就把公司落户深圳的“90后”
2014年,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攻读硕士的王永锟,和同学们组建团队一起玩机器人,参加国内各类电子科技大赛。
毕业后恰逢“双创热”,王永锟拒绝了英特尔、大疆等多家名企以及国外名校的offer,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向银行贷款,带领五位小伙伴在哈尔滨创业。
2016年春节大年初四,受供应商邀约,王永锟带着伙伴落地深圳宝安考察,第二天就将斯坦德机器人公司落户到了宝安。
斯坦德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标准(Standard)机器人。
搬到宝安区后,深圳完善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产业聚集效应,让王永锟感受到了什么叫“深圳速度”:一件产品的供应周期,从一个月压缩至了三天。
在随后的宝安创业创新大赛上,王永锟带领团队拿到了多个奖项,以及总计110万元的比赛奖金。更重要的是,大量媒体的报道,让斯坦德机器人走进大众眼中,走到了客户和投资人的眼前。
在宝安扎根成长的短短几年,斯坦德机器人迅速在工业机器人行业内站稳脚跟,累计申请专利261项;顺利通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近十项权威资质认定。
招股书上显示,截止2024年底,斯坦德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计算机、通讯及消费性电子(3C)行业排名第二,在汽车行业排名第二,在半导体行业排名第五。
在斯坦德的400多家客户清单里,既有刚刚凭借YU7卖爆了的小米汽车,也有富士康、OPPO等等知名企业。(小米还是斯坦德的股东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斯坦德是少数具备在单一模拟场景中调度超过2000台机器人能力的公司之一,而一般单一真实工业场景中不会多于500台机器人。
今年5月,斯坦德推出了首款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
2、 深圳被“偷家”了?
“四次搬迁,不离宝安。”
这是今年1月,宝安区推出“宝安制造”的系列宣传中,对于宝安与斯坦德的相互成就的描述。
可以说,斯坦德是一家在深圳宝安创立并培育发展壮大的明星机器人企业,也是深圳机器人的代表企业之一。
在“滨海宝安”的公众号里,斯坦德被誉为“宝安智造”的代表。
但是,就在斯坦德提交IPO之后,大家突然发现这家“宝安智造”的招股书上,名称里已没有了“深圳”两字。
根据工商记录显示:2025年4月28日,“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更名为“斯坦德机器人(无锡)有限公司”,同时,地址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变为“无锡市梁溪区江海西路98号”。
根据公众号@大湾区资本圈 的推测:
斯坦德在2024年5月D轮融资引入了无锡梁溪科创基金,推测该笔融资是“总部轮”,即无锡梁溪区引导基金出资3亿元,前提条件估计是将上市主体搬迁至无锡梁溪区。
因此,在斯坦德申报港股IPO前夕,即2025年4月将注册地址迁移至无锡梁溪区。
虽然只是注册地迁往了无锡,斯坦德的总部依然在宝安西乡,但是近期伴随着斯坦德IPO的消息,科技金融圈里开始出现了《无锡国资投出一个机器人IPO》、《江苏无锡机器人公司冲刺IPO》等报道。
可以说是,深圳栽树,后人乘凉了。
3、 “迁不出”的深圳
相比于斯坦德到底是算深圳企业,还是无锡企业,深圳更应该思考:
为什么深圳孵化了这么久的机器人公司,在IPO临门一脚时把注册地迁走了?
事实上,迁走也好,挖走也罢,根据知情人透露,这也不是深圳第一次面临被“偷家”了。
这几年,当机器人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名词之后,拥有大量机器人企业的深圳,就天天面临着被“偷家”的风险。
当其他城市的招商引资小组来深圳机器人企业学习参观,开出土地、税收、财政等各项优惠政策后,在深圳的初创企业很难不动心。
要知道,深圳有448万的商事主体,不可能每一家创业公司都“盯得紧紧”的。深圳的破局之道不应是被动防守,而需主动升级,不是想方设法留住企业,而是要让大企业和小企业都离不开深圳。
让企业“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回来”。
不久前刚上市的影石创新创始人刘靖康曾说过,当你发现生产制造的零件都是从深圳发出的,来面试的工程师也是从深圳来,你的客户也在深圳,那你就只能去深圳。
还有斯坦德早期在哈尔滨创业时,做一件产品,需从深圳供应商处获取原材料,产品制成后又要从哈尔滨发往珠三角。一旦遇到产品加工问题,还需返工,这一来一回就要消耗近一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深圳在电子信息、半导体芯片、机械自动化等方面的产业集群优势,几乎是世界上哪座城市都无可取代的。包括“杭州六小龙”的宇树科技,今年3月也在南山西丽开了深圳公司。
所以,深圳沉淀下来的供应链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甚至营商环境和政策优势等等,注定了科技企业绕不开深圳。企业的注册地可以迁走,企业的总部可以搬走,但只要想做机器人,只要科技企业想走出去,你就离不开深圳。
所以即便斯坦德将注册地迁至无锡,其核心研发团队、供应链枢纽以及半数以上的业务依然扎根深圳。
这恰如候鸟迁徙,无论飞向何方,深圳始终是产业生态的 “越冬栖息地”。
当然,我们不知道像斯坦德这样的企业,究竟是不是“因为钱被挖走”,但这个事情也提醒了我们:
虽然深圳是全国创投机构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有着规模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还有庞大而活跃的民间资本与外资,但深圳的资本利用率到底如何,深圳资本的投资倾向是不是过于“逐利”,国有资本的风险投资是否“过于保守”?
这或许只有在深圳创业的老板和投资人,才有深切的体会。
未来,如何平衡资本逐利性与产业培育长期性,构建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的良性生态,才是深圳提升资本利用率、留住创新企业的关键命题。
————
企业迁移并非零和游戏,深圳的产业外溢效应,事实上也是在重塑中国制造业版图,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
我们不应该“谴责”深圳留不住企业,更应该相信那些暂时 “迁出” 的企业,或许正是深圳产业升级的试金石。
就像候鸟终将回归温暖的南方,当深圳在 “硬实力” 与 “软环境” 上同步发力,那些曾经离开的企业也终将选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