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芯片大神”离去,但蔚来还有26个副总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俊 电动车主任 时间:2025-07-03 07:51:27

作者 | 楼上安安

来源 |

导语:“过去10年辞退20多个VP,现在继续干。”

蔚来26位副总之一,一个芯片圈的清华博士、教授、公司创始人、前赛灵思实验室主任,现蔚来汽车技术规划首席专家、助理副总裁的胡成臣,在6月的最后一天在社交平台上发了条消息,毕业了,江湖再见。

26个副总裁的焦虑

比亚迪12个副总裁管理着近100万员工,而员工总数还不到3万的蔚来,有26个副总裁。

平均下来,蔚来每个副总裁管理的人数只有比亚迪的1/30。

你说厉不厉害?

这种互联网化的组织架构,在烧钱扩张期还能维持,但到了精细化运营阶段,就成了明显的负担。

李斌最近的几次内部讲话,话已经说得很重了。

“能不花的钱一分都不花。”

“副总裁能合并的就合并。”

“过去10年辞退20多个VP,现在继续干。”

李斌为什么这么急?换电站运维月耗5亿、研发投入月均数亿,还有庞大的高管薪资成本...

400多亿的现金能烧几个月?

26个副总,真正能创造核心价值的有几个?胡成臣算一个,那些分管用户关系、服务运营的其他人呢?

耐人寻味的离职时机

今年4月,蔚来自研的5nm车规级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量产,神玑芯片性能对标四颗英伟达Orin X,处理延时低于5ms,让蔚来的智能驾驶系统迭代周期有望从年缩短到季度级。

胡成臣为什么选择这个节点离开?

是胡成臣的使命已经完成,芯片项目进入商业化阶段,不再需要他这样的技术攻坚者了?

还是李斌对蔚来内部的组织调整,让胡成臣这种技术型高管感受到压力?

或者是胡成臣要跳槽?要自己创业?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可能。

李斌现在推动的CBU(Cell Business Unit)经营机制,强调的是成本控制和投资回报率。

就算你是技术部门也要把经济账算明白,但研发这个事儿,你说要控制成本,你花了大成本研发出一项市场上遥遥领先、独一无二的新技术,就能马上落地产生营收吗?

加上现在蔚来整体上从早期的用户至上到现在已经慢慢变为更加务实的商业导向。

这种企业价值观的转变,对于作为技术人员的胡成臣来说,意味着在蔚来很难再大施拳脚了。

如果你是胡成臣,花了四年时间搞出一颗世界级的芯片,结果公司开始算成本账,你会怎么想?

李斌的两难

如果你是李斌,面对蔚来这么大一个摊子,怎么在控制成本和留住人才之间找到平衡?

26个副总裁确实显得冗余,但胡成臣这类核心技术人员,也很难用成本去衡量。

但是,研发芯片是烧钱活,短期回报极低。就算“神玑”再牛,也要2-3代之后才能在市场上打出差异化。

现在来看,芯片项目已经完成“阶段性胜利”了,量产上线,团队稳定,短期没有新瓶颈。

现在谁来,都是“运维式继任”,不是“开荒牛”。胡成臣很可能是蔚来自我变革中的第一个“显眼包”。

从用户企业转向经营企业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何转。

一刀切用成本逻辑来衡量所有事情,切对了病灶还好,切到了大动脉咋整?

IBM转型成功是个很好的案例,同样转型失败的诺基亚也是个很好的警醒,如何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控制成本?如何在精简组织的同时留住核心人才?如何在商业化转型中不丢失创新基因?

说到底蔚来要搞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用户运营,还是技术创新,搞清楚这一点是李斌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为了节省成本而丢失了核心竞争力,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江湖还是那个江湖

胡成臣说江湖再见,但江湖还是那个江湖。

无论汽车行业如何发展,技术永远稀缺,人才永远是核心竞争力,蔚来可以有26个副总裁,但不能没有胡成臣这样的技术大神。

胡成臣去哪儿没人知道,但一个“做过芯片+懂智能驾驶+能带队+干成项目”的技术性人才,哪个车企不喜欢。

希望胡成臣不是被“卸磨杀驴”,而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主动说再见。

这样他赢了,蔚来也赢了。

但我也想提醒蔚来一句话,不是所有的毕业都值得庆祝。

管理 芯片 #研发

标签: 芯片 胡成臣 成本 技术 大神 副总裁 江湖 项目 核心 人才 公司 企业 平台 商业化 量产 电动车 来源 高管 转型 员工 导向 阶段 逻辑 结果 蔚来 创始人 运维 耐人寻味 落地 电站 时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