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宝马5系跌至26万起,新车上市不到半年降18万,为什么会这样呢?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乌鸦君的汽车观察 时间:2025-07-03 23:00:52

过去买车讲究“保值率”、“品牌价值”、“尊贵身份”。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40多万买辆BBA,是不是冤大头?”

因为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下掉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款宝马5系

2024年年底刚上市,指导价还高达四十多万。

可现在呢?落地只要32万多,裸车甚至已经跌破27万——上市还不到半年!

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

整个2025年上半年,豪华车集体“下沉”,BBA开打价格战,连过去最“淡定”的雷克萨斯,也开始松口了。

说起来还真的有点讽刺:

因为我们曾以为,像宝马这样的品牌,产品力强、有底气,不屑打价格战。

可转眼之间,它们却统统“变了脸”!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品牌撑不住了,还是市场变了呢?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事情!

01 这是“暂时的现象”吗?

谈到这件事,不少人可能还觉得:这只是个阶段性的波动。

等哪天大家意识到“电车根本不靠谱”,这些豪华油车的价格就回来了。

可真是这样吗?恐怕未必。

因为前两年大家就在吹了——只要合资品牌一发力降价,国产自主品牌就得死一大片.….

但现实呢?即便它们降价了,大幅度降了,也没多大变化。

譬如早些年,宝马5系的裸车得40万起,落地超过50万;

奥迪Q3落地要37万,A4得45万,奔驰C级十年前也得四十多万起跳。

可现在呢?哪个不是腰斩再腰斩?

甚至连路虎揽胜极光,十年前还能卖到70多万,还要加价提车;

如今起售价才19.6万——直接打回合资中型SUV的价位。

可就算这样,国产品牌“死了一片”了吗?

并没有!

反而从宏观数据看,走势越来越猛。

像2019年那会,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才不到5%,可如今,已经和油车半分江山了。

而像本田这样的品牌呢?

2021年在中国还能卖出156万辆,风光无限;

到了2024年,只剩下85万出头,四年时间硬生生跌了将近一半。

更扎心的是:如今比亚迪3个月的销量,就能顶本田一年。

就这种残酷的变化,说是“暂时的现象”?怎么可能呢!

02 为什么会这样呢?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

真不是它们突然良心发现了——而是不降价、不堆料、不卷配置,它们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说到底,以前是它们有得选;现在,是它们被迫选了“活着”这条路。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

过去的国产汽车底子弱,在燃油车制造上缺乏底蕴,绕不开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专利…

所以,很多合资车才能肆无忌惮的定高价、减配,甚至加价提车。

也正因为如此,过去20年里,德系日系随便来台车——

拉个轴距,换个壳子,再加点“行政”味儿,价格照样一路飙。

即便动力平台用十年、变速箱不换代、车机像个摆设,照样年销几十万。

可现在呢?这套老剧本,在中国市场,彻底失效了。

不是因为消费者“变挑剔”了,而是中国新能源,把“体验”这件事彻底打穿了。

电驱比油车更丝滑,智驾比人脑更稳,车机比手机还快。

你要是不堆料、不快进、不革自己命,用户根本看都不会看你一眼。

所以今年开始,像宝马这样的合资新车,突然开始良心了:

动力总算不再敷衍,配置也终于不再“全系选装”,连“终端优惠”都敢打到骨折。

有人可能觉得这叫“放下身段”,但更准确地说,这叫失去特权感以后,只能卷着活。

要是不卷,根本就没人买这些只有“品牌信仰”的高价车了。

这,就是残忍又扎心的现实!

03 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情?

当然,有人会觉得:

这并不是良性现象——因为合资品牌没利润了,国产车也没赚到钱。

按照这个情形下去,其实就是“两败俱伤”的局面,没什么好结局。

但我想说,这种想法真的很肤浅。

因为回顾历史就会发现:

卷才是好事,才能诞生真正优秀的汽车品牌,才能让消费者获益。

譬如上世纪初,美国曾经有1900多家车企,大家也是疯狂内卷。

卷到最后,福特跨时代的推出了 t 型汽车,不仅价格便宜,还帮美国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

甚至那些失败的车企也没闲着,联合起来搞了一个通用汽车,一直好好活在现在。

中国的家电、手机产业也是如此。

当年的摩托罗拉、诺基亚、松下、索尼,不也是压得国产品牌喘不过气来吗?

可如今呢?我们不是靠疯狂的卷,打败了它们吗?

今天的汽车市场,其实也一样。

说白了,目前不是“卷过头了”,而是还远远不够卷。

因为丰田、本田、大众、BBA这些品牌,依然吃着高价低配的红利。

它们利润回流海外,创造不了就业,也无法推动我们制造业升级。

要卷到它们的钱,都变成我们的钱,就业和高阶岗位都放在国内了——

这才到止为此了,不是吗?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