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暴中的ST新潮:非标意见背后的资本暗战
刺眼的“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如同冰冷的判决书,措辞激烈的董事会公告,如同愤怒的檄文,ST新潮的审计风波在7月4日年报发布夜达到高潮。当管理层力挽狂澜在复牌前夕交出年报时,审计机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非标意见,却让这场资本大戏揭开更深的暗流。
审计“生死时速” 70批文件难填“无底洞”
时间拨回三个月前。当立信在3月下旬反常地接下ST新潮的年审项目时,一股诡异的气氛便迎面而来。毕竟,这家国内审计巨头刚以“人力不足”为由辞任中润资源的审计,转头就接下了时间更紧迫的ST新潮年审。而且据审计机构业内人士介绍,一般在上一报告期也就是12月31日之后,头部的审计机构一般不会再承接新的项目,这家头部大所如此操作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但退市警钟已经敲响,ST新潮管理层也开始与时间的赛跑,审计现场变成没有硝烟的战场。由于时间实在紧迫,为了保证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公司管理层在年报披露时点决定延迟披露年度报告为扎实推进审计工作争取时间,为此ST新潮在5月6日被停牌。然而,当14553份材料分70批次递交给审计团队;当4月30日后的年报加时赛中依旧9次补充资料细节助力审计;当为满足立信独立要求甚至破例提供了违背美国行业惯例的单井明细,ST新潮最终换来的仍是‘资料不完整’的结论。
在出具非标意见时,立信给出的理由是,公司未提供有关油气资产账面原值的完整资料,未就其2024年度营业成本和管理费用中包含的职工薪酬支出提供员工花名册、职工薪酬明细等相关资料,未提供有关2024年度从收入中扣减的矿产特许权使用费和小权益主开采利益的完整资料。
核心财务数据无误,立信将争议焦点集中在经营细节的“资料充分性”上。如此结果令人无奈,这不仅是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否定,更是对公司管理层数月勤勉配合的否定。
立信“三重门” 专业面具下的悖论
针对立信的结论,ST新潮董事会连发三份公告,拿出充足的数据和证据链痛斥立信“罔顾事实、缺乏客观公正、未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从董事会的说明公告中可见,立信展现出多个与其行业地位不符的专业漏洞。
首先,专业冲突体现在立信审计标准与国内外同行均有所背离。一方面,ST新潮按照境内外会计准则、行业惯例和近十年一致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审计所需资料。同样的资料标准下,公司此前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但立信却亮出非标红灯,与国内同行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过去十年,全球审计排名前十、美国排名前八的专业机构Forvis Mazars,一直对ST新潮美国子公司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此外,子公司2024年油气资产的专项审计报告同样获标准无保留意见,也尚未得到立信“认可”。
此外,在针对公司油井数量差异问题上,立信仅通过“云办公”和现场抽样核验的方式便提出数据不对的质疑,未充分进行核验,也对公司后续提供的补充资料置若罔闻。在至关重要的营业收入审计中,立信以仅占函证总额0.026%的交易金额存在疑问为由,推导至对整个营业收入的“无法表示意见”。
如此离奇的专业漏洞,令人不由生疑,究竟是这家大所名不符实,还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审计“巧合” 疑似资本棋局的致命落子
风暴中心,一家名为深圳宏语的影子公司浮出水面。这家注册资本仅6万元的企业,在2024年曾向ST新潮精准刺出致命一刀:其举报直接导致ST新潮被实施风险警示。深圳宏语总经理吴瑞与“德隆系”核心人物李向春的商业网络紧密交织——这个曾给ST新潮埋下60亿债务巨雷的资本集团,仍阴魂不散。更蹊跷的是,就在股价因ST暴跌之际,深圳宏语突然与公司曾经去年的百亿要约收购方汇能系同步增持。一场资本围猎游戏浮出水面。
而此次审计迷雾似乎也与这场资本游戏有惊人的巧合,这不禁令人脊背发凉。立信辞任的中润资源也曾被德隆系掌控。回顾上交所4月28日的监管函,当时立信上任仅仅一个月,就向ST新潮发送沟通函称所有审计工作已经完成,并对公司2024年度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发表无法表示意见,这使得当时ST新潮继续向退市边缘滑落。
后续两个多月,尽管管理层试图扭转乾坤,但依旧未改变立信审计结果。当立信以“数据异议”为由否定油井数量时,竟连监管机构名称都写错成“美国铁路委员会”,这个故事的戏谑性质再次上升。当接手一个月内“惊人”效率完成审计与审计过程中展现出低级错误同时发生在立信身上,割裂感也达到顶峰。“这不是专业分歧,是精心设计的资本角逐,专业审计很可能异化为资本工具。”一位行业人士评价道。
油井深处的硝烟未散
ST新潮现任管理层历经七年浴火重生,刚刚斩断德隆系遗留的一大枷锁——四川信托案胜诉,实现资产规模五年连增,并在2024年油气价格下行中交出营收83.62亿、净利20.36亿的稳健答卷。然而,立信的一纸“无法表示意见”和背后涌动的资本暗流,让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面临严峻挑战。
油田深处不仅是公司生存的命脉,也成为了资本最原始欲望的角斗场。这场围绕审计报告展开的战争,早已超越了数字争议,它撕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一角,暴露出专业机构独立性可能被侵蚀的隐忧,以及资本如何在规则缝隙间精准狩猎的冷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