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魏牌高山新车出故障,消费者为何越闹越大?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正经社 时间:2025-07-09 10:01:24

文丨李水秀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800字)

以长城汽车掌门人姓氏命名的“魏牌”汽车,因产品故障和售后问题闹得满城风雨,且越闹越大。

“新买的车刚上高速就趴窝了,吓死我了,我不差钱,不需要赔偿,就是要查出问题来,把事闹大。”近期,网红张教官连发四条视频,宣称道。

按照他的说法,事情的起因,是他从4S店刚买回的一辆魏牌高山8,才开了100多公里,就突然在高速上趴了窝,仪表盘显示“变速器故障”并失去动力,险些酿成事故。更惊心动魄的是,他接连10多次拨打魏牌官方救援电话,半小时内竟然均无人接听,最终被迫自费拖车脱离险境。

一场持续至今已40多天的维权风暴就此拉开序幕。

张教官在视频中说,出事后他曾直接私信长城汽车掌门人魏建军讨要说法,可惜全都石沉大海;更让他火大的是,售后团队处理态度敷衍,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

分析师注意到,六月以来,长城汽车一直热度很高,魏建军抛出了诸多重磅话题:比如零公里二手车现象、车圈恒大等,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参见《零公里二手车疯行,监管要出手?》)。于是,魏牌随后曝出的这起纠纷,自然引发了业界内外更多的关注。

其实,在张教官发布视频把事情闹大之前,双方已经过多轮拉扯,多是各执己见各自发声,导致事件至今仍然处于困局之中。

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按照长城汽车方7月4日之前的说法:

5月16日事故当天,魏牌就成立了专项小组与车主保持沟通、开展救援及上门服务;18日,协调未果,张教官要求与魏建军直接沟通;20日,魏牌再次询问用户诉求,张教官称“自己非一般用户”并结束沟通;6月1日,张教官提出换车,魏牌紧急安排换车事宜。

一直到张教官发视频的7月2日之前,双方都一直保持沟通,但遗憾的是,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恶化。

张教官身为网红,“自称非普通用户,坚持要与魏建军直接对话”,疑似为吸引流量而刻意引导。

张教官方的说法,则与此有着很大差异:

张教官方从未自称“非一般用户”,从未拒绝换车……;

事件中,一位魏牌汽车高管“谭总”的身影十分活跃,曾多次引导张教官方提出赔偿,试图逃避第三方检测,而张教官方宣称“一直追求真相,无需赔偿”,并且认为“谭总”这一行为是欺上瞒下,需要和魏建军直接沟通上报。

6月3日,矛盾彻底激化。当张教官方同意换车时,魏牌突然拿出一份保密协议要求签署,内容被质疑旨在封锁信息传播。张教官当场拒绝:“你们考虑的是捂住盖子,可曾想过其他高山车主的安危?”

保密协议事件导致谈判破裂,双方陷入僵持。

张教官称,魏牌提出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汽车召回网”没有资质,且检测工具需借用4S店设备,公正性存疑。

双方的分歧,将矛盾焦点从“车为何坏了”转移到了“谁在撒谎”,事件演变为罗生门。

7月4日,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化。“魏牌对接店长”通过抖音宣称:交车时张教官团队就携带专业灯光设备"验车",且6月两次主动要求延期检测,却在声明中将责任推给魏牌;不管是网络大V还是“正常消费者”,魏牌的服务标准都是一致的。

那么,接下来,长城汽车掌门人魏建军是否会如消费者所愿,对此给出直接回应呢?这显然会是接下来的重大看点。

分析师注意到,2016年“魏牌”汽车诞生时,曾以“中国豪华SUV开创者”自居。然而,却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动作迟缓,直到2021年才推出首款混动车型。品牌定位更是多番变更,从“中式豪华”到“智能高端”,消费者认知日益模糊。

张教官事件也并非孤例,尽管官方称“未收到其他类似故障报告”,市面上有关魏牌高山的投诉却时有发生。2024年12月,有车主反映高山高速行驶时车身严重共振,自费更换轮胎和座椅仍未解决问题,质疑“车辆出厂存在缺陷”。2025年4月,有车主投诉变速器严重异响,4S店检测发现变速箱油液中存在金属碎屑,最终需更换整个变速箱,暴露了魏牌在关键部件品控上的潜在风险。

回到张教官事件,分析师认为,到了这一步,长城汽车方已经暴露了两大悬疑。

第一,救援电话形同虚设。半小时都没打通,这怎么喊得出"用户至上"?

第二,长城汽车方仍在用"捂盖子"的“传统”方式处理新媒体时代的公关危机,与人们对透明度的渴求激烈碰撞。重点在于,长城汽车要求签署保密协议,追求的是把事情盖下去不再被传播,这对其他魏牌高山车主的安危而言,难道就没有了“掩耳盗铃”之嫌?

截至7月8日,那辆引发风暴的高山故障车仍然处于封存待检状态。分析师将对此进行持续关注。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