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全新问界M7正式开启预订。新车推出增程版和纯电版车型,每种版本均提供5座和6座车型,共推出12款车型,选择非常丰富,预售价区间为28.8万至38.8万元。根据鸿蒙智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0分钟内预订量突破2万台,1小时内预订量突破10万台。华为商城和鸿蒙智行小程序因此迎来了极为火爆的预订场景,甚至一度导致系统崩溃。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亲自澄清并修正数据,表示全新问界M7实际仅用43分钟就突破了10万台小订订单,而非官方公布的1小时。这一预订火爆程度的“自我纠正”,凸显了问界新M7的空前关注度。
继小米YU7之后,汽车领域再次见证六位数的订单量。对于一款售价约30万元的新车,这样的表现令人瞩目。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问界新M7无论是订单量还是预售价,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高订单量的背后是否存在“水分”?大幅涨价的背后又有哪些考虑?
预售成绩现象级
全新问界M7的小订订单量迅速突破10万台,这一表现超出了市场最乐观的预期。有用户在网上留言表示:“最乐观的花粉,也不敢预测这个数”。
然而,问界M7的订单数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近期有媒体爆料称,一些车企为了使订单数“好看”,采取了“刷单”方法。此次新M7预售小订订金可退,因此部分消费者可能抱着先“占坑”的心态下单。
然而,从多个迹象看,新M7的线上和线下看车热度确实很高。预售开启前一天,销售人员便开始向意向用户发送订单教程;预售开始后,鸿蒙智行小程序因访问量过大一度崩溃。
与问界M8上市时一小时小定7500台的成绩相比,新M7的订单量是其十倍以上。问界M8上市130天后,上险量接近9万辆,这也让人们对新M7的后续交付充满期待。
全新问界M7相比现款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可以说向问界M8全面看齐。外观方面,新车采用了新的家族化设计,提升了整体颜值。尺寸方面,新M7的长宽高分别为5080mm、1999mm和1780mm,轴距增至3030mm,较老款2820mm的轴距有显著提升。
内饰配置方面,新车配备了三块屏幕,并增加了“彩电冰箱大沙发”三件套——后排娱乐屏、7.3L压缩机冷暖箱和主驾零重力座椅。动力系统方面,增程版全系列均为四驱,配备37kWh或53kWh电池;纯电版则最高采用100kWh电池。
最重要的是底盘的改进:新车标配华为途灵底盘,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结构,放弃了老款备受诟病的麦弗逊悬架。这些改进使新问界M7更为均衡,不再有明显短板。
价格策略调整
全新问界M7预售价为28.8万元起,相比老款24.98万元的起售价,上涨了近4万元。一方面,车型配置显著升级,定价也需相应提升以保持利润;另一方面,从鸿蒙智行车型价格体系考虑,问界品牌在华为鸿蒙智行体系中的定位正在上升。
目前,鸿蒙智行已经发展到五界,问界品牌在华为鸿蒙智行体系中的定位正在提升。新M7的目标市场为30万元价格区间,与问界M8售价35.98万至44.98万元形成更好的衔接。
此外,定价调整也是为了避免品牌内耗。智界R7刚刚调整价格,售价区间为24.98万至30.98万元,与现款M7价格重叠度较高。如果问界M7仍维持原价,可能会对智界R7造成巨大压力。
因此,新款问界M7的定价考虑了全盘因素,同时也为未来的调整留有余地。例如,增程版全系四驱,如果未来推出两驱版车型,价格还有下调空间。
尽管预售表现火爆,新M7仍面临挑战。产能和交付能力是首要考验,必须避免重蹈小米YU7的覆辙。问界官方已发布优先交付公告,称已甄选部分配置车型进行预生产,并承诺在上市后1至4周内快速提车。
小订到大定的转化率,才是衡量这款车型市场表现的关键指标。一些网友认为新款M7定价过高,可能会转向Model Y等车型,也有用户抱怨新车副驾屏幕过小等问题。不过,最终还是要看销量说话。
全新问界M7已确定将于9月23日上市。按照惯例,正式价格通常会比预售价低1万元左右,这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新车的市场表现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