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冰火
二十年前,施正荣凭借无锡尚德登顶中国首富;二十年后,无锡前首富杨建良,拟接棒托管这家两次陷入重整的老牌光伏企业。
7月8日晚间,弘元绿能(603185)公告,控股子公司弘元光能与江苏顺风光电签署《合作经营协议》,拟接替厦门建发成为无锡尚德新托管方,同时明确“有意向作为投资人参与无锡尚德预重整”。
那么,或为“量身定做”的预重整投资人,弘元绿能能否用5年时间修复无锡尚德的累累伤痕?在行业出清未见底的当下,杨建良的入局,究竟是豪赌还是救赎?
无锡尚德的命运始终缠绕着“首富”的荣光与阴影。
2001年,“光伏教父”施正荣创办这家企业时,或许未曾想到会在四年后将其推向纽交所,更不会料到自己会因公司市值暴涨成为2005年中国首富。
彼时的无锡尚德,一度成为全球最大光伏组件制造商。然而,盛极而衰的转折猝不及防。
2013年,行业产能过剩与内部管理危机双重暴击下,无锡尚德首次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顺风光电接盘后,施正荣黯然退场。
没想到十二年后历史重演——2025年5月,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裁定对其启动预重整,理由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如今的无锡尚德仍保有9条光伏组件产线,产能5.5GW。公司官网显示,其组件制造经验24年,销售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500多个合作伙伴,历史累计出货量超55GW。
尚德电力关于公司正常经营联合声明
6月19日,无锡尚德曾通过微信公众号声明,预重整不会影响正常经营。
但市场对无锡尚德前景疑虑重重。在光伏行业出清未见曙光、兼并重组案例寥寥的当下,这家两次陷入困境的老牌企业,能否找到救赎之路?
弘元绿能(曾用名上机数控)接棒托管的背后,是浓厚的“无锡基因”在驱动。
这家企业与无锡尚德不仅总部同处无锡,其实控人之一杨建良家族,更是2021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无锡首富。
杨建良
从机床设备起家到布局光伏全产业链,杨建良的产业版图扩张轨迹,与无锡尚德的兴衰形成奇妙的时空交错。
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在6月20日公布的预重整案招募投资人公告中,无锡尚德对报名参选的意向投资提出了诸多条件限制。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
观察到,从预重整投资人的硬性指标来看,堪称为弘元绿能“量身定做”。
无锡尚德要求意向投资人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最近一年合并净资产超100亿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 70%;而弘元绿能注册资本6.79亿元,2024年末净资产118.84亿元,资产负债率59%,三项指标全部达标。
更关键的是产业协同性——无锡尚德要求意向投资人,在光伏相关产业领域具备产业配套、要素成本优势等,可基于无锡尚德的现有资源禀赋在产业、市场赋能方面最大化公司产业价值。
而弘元绿能主营硅片、组件业务,与无锡尚德的电池、组件生产线存在天然互补,2024年组件营收占比已超50%,若能整合尚德的产能与渠道,有望形成区域产业链闭环。
此次托管权更迭充满戏剧性。
根据公告,顺风光电与厦门建发新兴能源的原合作协议同步终止,弘元绿能签署的《合作经营协议》有效期为五年。
值得注意的是,无锡尚德现任董事长黄昶同时担任厦门建发新兴能源董事,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权力交接更显微妙。
协议显示,弘元光能将主导无锡尚德的经营、财务管理、市场拓展等核心环节,但顺风光电母公司中国东方资产将保留对尚德证章照的控制权。
这种“运营托管+资产监管”模式,既为弘元绿能提供了施展空间,也为后续可能的股权重组埋下伏笔。
而厦门建发的退出,被业内视为国企对光伏风险的理性规避。
作为老牌国企,其更倾向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业务,而无锡尚德预重整的不确定性过高,选择及时止损并不意外。
相比之下,弘元绿能的接盘带有鲜明的本土色彩——既是响应地方政府资源整合的号召,也是借助托管积累重组筹码的战略布局。
杨建良的地方影响力,以及企业与无锡的深度绑定,都成为这场博弈中的隐形筹码。
目前,距离无锡尚德预重整已进入倒计时:7月16日为债权申报截止日,7月21日前意向投资人需提交材料,随后将由评审委员会遴选重组方。
而据预重整管理人对媒体透露,“尚未收到投资者资料”。这意味着弘元绿能可能暂时是唯一入围方。
不过,进一步观察到,弘元绿能自身正经历上市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38.42%,归母净利润亏损26.97亿元,太阳能组件、硅片毛利率分别为- 12.42%和- 4.14%,核心业务全面承压;2025年一季度,亏损虽收窄至0.62 亿元,但持续经营压力未减。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无锡尚德5.5GW产能看似诱人,但整合成本可能远超预期,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接手后能否盈利是最大疑问。
在自身难保情况下接盘托管无锡尚德,杨建良究竟是战略布局,还是铤而走险的豪赌?答案或许要交给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光伏行业的整合大幕,已因这场接棒悄然拉开。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