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Yuri在逻辑上完全不同,这不仅仅是AI和3D呈现技术的区别,而在于支撑人格的内容生产方式不同”。
科技《浪潮》出品
作者|赵子坤
编辑|董雨晴
“我,我有点紧张,你知道吗……”
一个挑染蓝发的少女,笑脸盈盈地看向镜头,偶尔露出略显紧张的羞涩,眼神不时还会飘忽到虚空一点。这段歌手@Yuri尤栗 的自我介绍视频,不久前在AI圈子刷屏,更早之前的出道歌曲《Surreal》则在全网拿下了700万的播放量。其中,MV视频两次登上B站热门榜,连续两天登上网易音乐飙升榜。
摘要:
“Yuri在逻辑上完全不同,这不仅仅是AI和3D呈现技术的区别,而在于支撑人格的内容生产方式不同”。
科技《浪潮》出品
作者|赵子坤
编辑|董雨晴
“我,我有点紧张,你知道吗……”
一个挑染蓝发的少女,笑脸盈盈地看向镜头,偶尔露出略显紧张的羞涩,眼神不时还会飘忽到虚空一点。这段歌手@Yuri尤栗 的自我介绍视频,不久前在AI圈子刷屏,更早之前的出道歌曲《Surreal》则在全网拿下了700万的播放量。其中,MV视频两次登上B站热门榜,连续两天登上网易音乐飙升榜。
特别之处在于,Yuri是一个AI驱动的数字人。
Yuri背后的“造物主”团队AI.TALK主理人赵汗青,已经是一个用AI搞创作的老手。早在两年前做出了“AI尼采对谈AI小丑”“老年科比跟老年奥尼尔对话”等系列热门AI视频。
但当下这个节点,Yuri的走红或许更具有标志性意义。随着Veo3、可灵大师版、即梦数字人等新一代AI创作工具的发布,AI创作的内容正以前所未有地规模流行于互联网。
和一年多之前,人们称之为“污染”不同,这一代AI内容的质量更高、传播更广,思路上也更天马行空。
汗青的创作野心也在今天更进一步——用AI来做IP人格化,做出不同人类思维模式的“新东西”。
汗青认为,Yuri跟上一代所熟知的虚拟偶像不同,是AI驱动的全新人格。从外观设计,到歌曲创作,再到“自我介绍”,是全环节上的AI主导。
作为经历了两波互联网浪潮的“大厂老兵”,汗青认为,AIGC是生产力的变革,而移动互联网是一次分发的变革,二者很多逻辑都不太一样。
而且:“AI是一个特别少见的,在还没彻底进入全民生活前,大家就已经有点厌倦了的新生事物。”
他最近正为团队寻找合适的人才。他相信,AI时代的创作,专业性不会再是唯一壁垒,审美力才是做出内容差异化的关键。
在今天,创作者怎么去借助AI能力撬动增量市场,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夺回自己的表达?
以下是科技《浪潮》与汗青的交流,经编辑发布:
“Yuri不单纯是一个外表上的数字人,AI参与全流程的创作”
科技:虚拟人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之前“柳夜熙”也火过,Yuri的区别是什么?
汗青:柳夜熙很成功,我们很尊重这些“前辈”。但Yuri在逻辑上完全不同,这不仅仅是AI和3D呈现技术的区别,而在于支撑人格的内容生产方式不同。比如她的音乐、她的访谈,这些内容本质是生成式的,而不是只在表现层运用AI。
Yuri是AI.TALK孵化的第一个IP,她的歌曲、对话的脚本都是用AI写的。我就想看大众对她到底感不感兴趣,而且一定不能只是圈里人感兴趣。
圈里人是拿着一个技术审视角度去看,关心的是你这个手指头画得好不好,运动表现真不真。老百姓关心的只有它够不够好看。
现在大家对AIGC生成的虚拟人存在一些争议,但哪吒也不是真人,阿凡达也不是真人, AI本质跟3D有什么区别?都是一个虚拟的资产。说白了,不是AI有问题,是拿AI做出来的东西,还不足够让大家有代入感。一个新东西出来,如果有价值,一定不是拿着旧的范式去套。
科技:过去做IP都要有人设,比如Labubu是森林里的精灵,你所谓的“新”的东西是什么?
汗青:这些设定到最后一定会有,但我不希望是靠传统的写作,靠人为设计。比如你是可以设计Yuri 是个素食主义者,这个设定很好去喂。但我不希望直接给这种颗粒度的设定。我希望AI能帮助我们去构思、生成相关的内容。
两年来,从AI.TALK开始创立,我们做的都是一件事儿,让AI去生成内容,但并不是说就脱离了人的控制。
大家都会担忧,插画师和设计师是不是要失业了,AI能直接生成了。但在我看来,不是抢活,是创作者稍微往后退了半步。
原来,我们要直接决定杯子的形状轮廓,要直接设计它的细节状态。现在设计是我要离远处看,要的也许就是一个鲍豪斯的工艺风格,是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设计。
Yuri的运营也是这样,往后退一步并不是说不管了。类似于人设、故事,慢慢都会有,但是这些东西,我们希望让AI去涌现、生成,我们来做挑选。
科技:最后人工参与的比重是多少?
汗青:人和AI比例大概是三比七,但这三的权重会比七的那部分高很多,会规划谈话的范围,选题,和调性。但绝对不是“换皮”,那不是我想做的市场。到最后如果就是一个高级的3D版本,这种模式不是我们擅长的。
我们从2023年开始做对话,2024年做短片,2025年做音乐,短剧我们一直没做,也有人找我们做,但我的判断是,技术上还没到节点,或者我自己还看不懂,那我就先不着急。
我一直希望能踩在技术节点上,去上线给C端的内容。要达到B站100万左右的播放量,不太可能只靠圈内人,我更在意圈外人的评价。
影视也有在布局,但我不想只做降成本的流程改造。从故事到跟用户的互动,我都希望是全新的。
对创作者来说,降成本并不一定是新的机会点。
考虑降成本,AIGC就会变成一个工业生产的平替,影视剧作公司可以用这个技术去降低它原来的制作成本。但是我们的角色不一样,站在生产方想,我希望自己的东西是有溢价的,所以两年来我们没有着急做短剧。
说实话,对短剧我还是存在很多疑问的。现在大家讨论还是停在一个视觉层面上,但真到了爆发节点,AI有价值的部分也许体现在叙事。
如果说Yuri这次是我们买了谁的歌翻唱,说实话我就没那么开心,意义也没那么大。
有一些艺人经纪朋友会找到我们,希望帮忙运营的,基本上我都谢绝了。我尊重他们的经验,但如果最终我所有的打法逻辑,全是过去20年的真人逻辑,只是说,最后你用AI建了个模,那这不是我们要做的事。
科技:所以在AI歌手这件事上,你们和专业音乐人的区别是什么?
汗青:所谓的专业在定义上可能会发生些改变,也许不再是技能,更多是审美。而技能在AI时代还能不能成为壁垒,我持开放态度。
音乐我不敢妄言,但美术和设计领域我比较有发言权。我从6岁开始学画,有12年的专业训练。现在大学里教授的专业内容,有用的大概是审美层的东西,你的技法AI是很容易替代的。
我们团队招聘时也不看重专业背景,会深入交流考察候选人的审美积累。比如会聊看过哪些电影、听过什么音乐、喜欢什么文学作品。我们需要的是感觉敏锐的“发烧友”,纵向的专业深度反而不是首要考量。一个观影量很大的人,可能比部分专业电影人更适合我们的工作。
我始终认为,AI时代需要的是一套全新的创作逻辑,而不是在旧体系里做局部突破。后者对我们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我不懂,没有什么优势。
科技:看上去你对AI更接受,当年AIGC出来第一枪就打向了绘画圈,当时业内普遍挺悲观,好像这么多年的勤学苦学,看起来马上要被AI替代了。
汗青:这个问题和美术教育体系有很大关系。学美术本身就不该等同于去学怎么画画。
其实世界上很多美术学院里,素描和色彩课程早就大幅减少了。美术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两种能力:一是审美判断力,二是如何表达欲望。而不是单纯训练人如何把一杯咖啡画得很像。
表达的东西才是本质。我一点都不觉得AI会破坏这个圈子,被AI替代掉的那部分工作,可能本身就不是在去做表达。
我说话可能很多人不爱听,但一个设计师如果被AI取代了大部分的价值,是不是也得想想自己到底是否在真的做设计。
在一个高度分工化的社会里,设计师要考虑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跟看病一样,看谁解决问题更优雅。从这个角度看,AI对真正的创作者其实是种赋能。
科技:你怎么定义现在在做的事情?
汗青:现在AI Talk 只有三个频道,短篇,对话,音乐,从我这看是一件事儿。
过三年,如果AI Talk这个牌子还在一线的话,一定不是说我们的工具用得如何,一定还是我们背后对于IP这件事情,对于叙事的理解。品味一定是最重要的。
长期来说,技术会拉平创作的门槛。大家今天都有单反相机,但我们拍出来的照片肯定不一样。就像照相机出来时,画师也很有危机感,但100年过去了,绘画也没消失。
也不会因为人人都有相机,大家的摄影都是一个水平。这就是本质区别,AI反而会把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放大,不是缩小。
我实际的经验是,我身边做插画的同学也好,做各种各样的创作的朋友也好,真正有想法的人跟别人的区别会更大,而不是说你原来的优势就没了。
这个IP,后面会产生很多的叙事。你看Yuri出来先唱歌,接了北面的合作出的是聊天视频。后面会不会有电影,她能不能变成演员?完全可以,就演一个歌手就好了。
我们未来的重点还在于叙事,但是做法会跟现在大家看到的不太一样。短期内不太会去定义它。定义的本质是拿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概念去套它,那就意味着一定是个旧东西。
比如我们做Yuri之前,有很多人都会觉得说,根本没必要去做,因为之前虚拟偶像已经出来太多了,都没那么火,似乎挺难的。
这些担忧对我来说意义不大,我怎么样都是要试一次,试出来之后看看反响,看看观众是不是买单。
我是做互联网出身的,我的理解是,如果现在想的一些东西,不是共识,也许成功概率会高一些。如果我今天说一个事情,坐在这不用说你都明白了,大概率不会是我们的机会。
我想做的,是用AI的方式去做一种叙事。叙事的格式在过去其实不断地在变。刚有电影的时候,大家也不知道怎么拿一个旧的概念去定义电影,起个名字就好了。
今天的一个新东西,从逻辑上很难找一个既有概念去形容它。
Yuri只是一个很早期的成果,后续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出新歌,另外要想办法让她跟粉丝互动,要让AI在想象力方面有所发挥,我希望不给特别多的限制,而是让模型自己去跑。
这个基本上是我们做AI talk的经验。我跑了一年多的对话,就是为了看能不能发散出来更新的东西,而不是基于已有的创作模式。
总的来说,我会觉得AI是短期被夸大了,但长期可能被低估了,是一个很矛盾的状态。就跟互联网当时刚出来的时候一样,短期大家觉得这东西一下能上天,其实不会。
科技:你有没有复盘过,这次Yuri为什么受欢迎?
汗青:我一直觉得人跟媒介的互动,其实有一条线。那条线的意义在于,你迈过去了,大家就信你了。说信任可能有点大,至少能被骗到,至少会投入(感情)进去。
如果你在那条线后面,比如说前两年我们做的东西,其实也很少说能让观众真正有共情。(以)现在技术的发展速度,我觉得很快会有很多作品能迈过这条线。
用AI去做内容,到底图什么?
成本上是一个重点的考虑。比如Yuri那首歌,如果只有一个员工做两周,按照传统你是很难做到的。但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效率,而不是成本。因为成本的目标是让这件事情越来越便宜,但效率不一样,效率是让在相同成本下你能生产更多的东西。
当你跟别人说,AI的价值是成本的时候,要的是比原来便宜。但如果说AI的价值是效率,原来花30万,你可能还愿意花30万,但你要的是比原来的30万更好的东西。越来越便宜,不见得对谁都是好事。低成本不是属于我们这种团队的机会。
我们这样的公司,本身不做工具,不做大模型。成本效率的提升,更多地是属于产业和平台的机会,是建立在一个规模上。就像电商一样,每单的净利其实并不高,但是规模大,就可以把生意做好。
个人创作者很难是这个路子,要想什么是在AI出现前,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做的东西。最早我们做AI talk,就在跑这个模式,比如说我们做一个50岁的梅西跟一个16岁的梅西互相对话,原来没有AI能不能做?当然能做,3D建模花费时间久一点,但现在可能两天就做出来了。
图|AI马斯克与AI乔布斯的对谈,辩论人工智能的威胁(来源AI.TALK视频号)
这才是AI出现之后,真正会产生差异化的东西。AI内容的机会是在这边,要做增量市场,不是存量市场。
那种AI出现之前,互联网上已经很火了,出来后用一个更低的成本去做,当然是机会,但不是我们的机会,所以我们不做。
好多朋友也在做AI歌手,也做得挺好的。但实话实说,目前我们在细节上的一些打磨还是最笨最费劲的。
护城河在工业细节的差距。最早数字人是基于真人实拍,很多商业的名人都会去授权自己的形象去做训练,这是比较早期的一个成熟的数字人产品,这类产品成本现在挺低的了。
我是希望做出来的尽量不要那么像人,甚至有意回避说特别像人,是希望比真人好看一点。仔细看Yuri五官比例跟皮肤质感,她是带一点CG的风格的。
我更愿意在真实之上找一种非真实的东西。
科技:在你们整个设计创作中,有给你惊喜的部分吗?
汗青:设计的过程中,美术层面倒还好,更多的惊喜是一些文本和人格层面。它经常会说一些话,是人想不出来的。
比如让它想Slogan,我问你怎么总结你跟真人的区别,它说了一句:“我不在场,但我在线。”
你会很愿意跟AI聊天,恰恰因为它的思考方式跟人不一样。把AI当成一种新的风格,当成一种新的互动方式,这件事情其实是源自于我自己的实践。
过去两年,我们在和AI聊天这件事上,应该是国内实践量比较大的团队。这个过程中我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AI可以有人格化的发展。
科技:人怎么跟一个虚拟的IP,在知道是AI生成的情况之下建立信任感?
汗青:柯南也不是真人,但柯南的粉丝对他的信任肯定是真实的对吧?显然并不是一定要有一个活体的人真实存在在三维世界里,你才会去信任他。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用户看了后情感上能有共鸣,能产生情感连接。
所谓人物一致性,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技术一定是在发展的。今天不够好,明年这个点你再坐下来看,肯定会进步很多。
说实话,一致性有的时候没那么重要,还拿动漫举例子,不见得每个镜头一致性都特别好,关键是:大家有没有共鸣。
本质是你用AI去创造了一个叙事,大家愿不愿意相信你?
“AI创作,技术不是成本,人才是”
科技:Yuri这次发歌用了多少大模型,生产周期多长?
汗青:真正发歌制作就是2~3周。但因为技术的迭代,之前推翻了一整版,两个月之内模型能力也在进步。歌都有一部分是重写的,又重新拿模型再重新去跑。
模型上,我们是绝对的实用主义者,什么好用我就用什么。当然不同的模型擅长的不一样,大动态用可灵多一点,口型用即梦多一点。但即便口型这一点,用了至少四五种不同的工具和方法,也不是说只用一家去做。
两次升级,主歌副歌歌词都差不多,但一些编曲、乐器上差蛮多的。因为音乐模型也在升级,还是区别很大,原来那版单薄一点。
科技:你核算过成本了吗?
汗青:现在大家对成本都很关心,但实际上最大的成本不在算力层。即便用各种工具,开源的本身就不花钱了。即便是闭源的,现在市面上这些所有的工具,哪怕都用满,一个月花不了多少钱。
技术不是成本,真正的成本其实是人。
我们团队最近特别迫切去招人,但招人进度特别慢。AIGC这种创作模式跟工作流下,对人的能力要求是一个以前很少见的类型。
市面上我们能接触到这类人比较少,最贵的可能是那个对的人。
当然,考核人的标准跟大厂需要的完全不一样,大厂基本上我们都会垂在一个领域里,比如产品、技术、运营等。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就拿做Yuri来说,至少音乐你得懂一点,不用说自己做过乐队,但得了解基本的一些常识,主副歌的结构、乐器、基本的节拍感和听感要有,要对影视有了解,美术你得也懂一点,对视觉审美要求也比较高。
科技:听上去你想要一个懂AI的“全能艺术生”?
汗青:不只是,还要具备一些逻辑思考能力。
我们团队一方面很稳定,因为市面上想做我们这类事的团队并不是特别多。
我们想做的这个事,本质上是不太讨好市场的。一是流量上不讨好,今天做流量,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频次,是落地性,是能不能去触达最广的人群,而我们的节目基本上80%是英文。
第二,如果把我们纯粹看成一个内容公司,在一些旧的范式里,这也不算多好的商业模式。
对团队来说,也不讨好。很多事情可能都做完了,不一定能放出来。我自己本身一开始是拿它当成一个实验性的东西在玩,也没那么功利,不是一个目的导向型创作。
当我跟别人说,我要拿AI去做一个IP化的人格,如果你不是看过这个片子,也不理解。
科技:类似于MCN机构,不过员工都是AI生成的?
汗青:也不太一样。AI的出现,是之前产业结构里不太可能出现的一个范式。相比MCN来说,我们更重要的是围绕艺人去产生的内容,而不只是去经营它的形象,我会更看重叙事本身。
我是80后,那个年代一个偶像出来了,比如说姜文拍了个电影,或者说王菲唱了首歌,背后一定是有一个叙事的。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能不能真的做出一个数字人格,它背后能有一些内容去支撑。
科技:AI创作的歌曲,跟流行的“抖音神曲”是一回事吗?
汗青:大模型出来的内容,理论上会更谄媚人的听觉。它一部分的逻辑就是在想,怎么能让你更爱听,这是客观现实。再加上所有的模型是建立在一个数据基础之上的,流行歌曲的占比肯定是高的。但是不等于说,AI写不出来不流行的东西。
实际上,AI写出来过一些,我会觉得挺好听,但可能拿出来没流量的东西。我们马上也会上一些不是那么“流行味”的歌曲,或许是一些纯音乐。
科技:现在短剧这么火,你们为什么不考虑做?
汗青:拿AI去做一个短剧,你图啥?一方面AI会吸睛。当然现在可能也没那么新鲜了。我跟很多行业里的前辈去聊,大家更感兴趣的其实是降成本。
今天拍一个短剧,说实话花不了太多的钱,比如60-100万左右,还有更便宜的。当你想做一个100~120分钟的AI短剧,又想保证它的质量,我不确定你能比这个便宜很多。便宜很多,质量可能就相当堪忧了。
过去两年没做是商业上这笔账算不回来,短剧本身还不像电影跟音乐,短剧是建立ROI的逻辑之上,它更像产品,而不是作品。
我经常开玩笑,AI在我国的普及的一个阻力在于我们的人工成本比较便宜。
我去横店上次参加一个影视节,有一个朋友做短剧的,在边上我就看着,演讲结束后过来两个小姑娘长得特别漂亮,说导演我们就想拍剧,不要钱,让我们拍,我当时就觉得,难啊...
短剧当然是一个好的生意。我们也不排斥做,但必须得非常理性,至少过去两年拿AI做短剧这件事,我们自己很慎重。
短剧也是很结构化的事物,有很多值得尊重的方法和经验,但我不觉得我们团队很懂这个市场。所以我没必要非要去碰一个没有优势的地方。我们下半年也会推影视的内容,但它自己得有独特的东西。一定得有自己一些AI的特点。
“不像真人才有价值,AI美学为何不能成为一种风格”
科技:前些日子你在一席演讲,标题是“AI不会杀死创作,但会杀死平庸”,但大模型训练后是更平均的能力,生产出的内容会有创新性突破吗?
汗青:这个问题特别好。复杂就在于,你不能让AI去负责所有的东西,如果让AI负责所有的东西,也许会出现您说的情况。
AI本身就是个工具而已,当然了我觉得这个工具现在的进化速度很可怕,我们现在没上线的那些剧本,有一些已经很吓人了。
我们不是让它仅仅做生产,而是把它做成一个放大器,一个杠杆。
因为不像真人,才好玩。我们做的东西不是想让大家真假难辨,那意义不大,做到头无非就是个假的真人。
今天在互联网上有太多真人你可以关注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如果说你能做出一个很好玩的东西,恰好是真人不会这么去思考问题的,那会更有趣一点。
科技:有人说Yuri的长相是比较韩范的,风格也是女团风,所谓AI创新的基调是否还基于当下真实世界已有的模版?
汗青:我们主要想做是东亚的市场,肯定不会去做一张让大家接触起来觉得陌生的脸。今天让模型画各种各样的人理论上都能实现。
有人跟我说,说一听Yuri这首歌就是AI写的,我一开始还有点害怕,我们自己觉得已经能当正常歌听了,就问为什么?他说,歌词都在讲硅基碳基啊。我就松了一口气,因为歌词是我们自己写的,真正的AI参与,反倒是在旋律、编曲和演唱这些不那么“表象”的环节上。
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AI美学,类似二次元。二次元的人都是假的对吧,你会发现一旦二次元真人化,大众反而很反感。二次元真人化的电影基本都败了。
今天AI还没有到一个更成熟的阶段,但到了一定成熟的阶段后,为什么要去掉AI味,为什么AI味本身不能变成一种风格或者滤镜?
像今天,大家喜欢拿徕卡相机去拍一些胶片感的胶片,这东西当年就是个技术缺陷,因为显影技术还做不到高度还原,颜色就都会偏灰偏绿,但今天胶片风都变成一种美学了。
动漫也一样,其实动漫也有很多风格,也不是说所有的动漫都是一种风格。有偏写实的,有偏卡哇伊的。AIGC内容未来也是如此。
现在不讨喜因为它本身就是个缺陷,本身不够好,你不能拿一个不够好的东西说这就是我的风格对吧?一个人唱歌难听,你不能非得说走音了,你说这是我的风格。
但是当技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出来很多种风格,供你去选择。
科技:Yuri在国内其实接受度并不如海外,700万播放,有五六百万都是在美国和日本,这是为什么?
汗青:一是语言门槛,Yuri发的英文歌。我们粉丝大部分都在国内,最开始为什么选英文歌,是希望在创作上,最大化整个模型能力。从模型生成质量来看,英文目前是最佳选择。
另外我们是想作为中国品牌形象,去往海外打。英文是一个通用语言,全世界都能听懂。
我们80万粉丝里,大部分还是中文区用户,但体感很明显的是,国内用户对AI的要求更高。
Yuri也比较特殊,第一次基本上从流量结构上跟之前的反过来了。
图|Yuri首期“出道视频”拿下知名户外品牌赞助
国内反响也还可以,B站连着两期都上了热门榜,网易云音乐那边基本上也都是打榜的,视频号、抖音量也都不小。但我第一次意识到了,全球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尤其日本,对虚拟偶像的文化本身接受度会更高。语言是一个传播阻碍。所以后来上自述采访视频,因为北面要考虑中国的市场,就用中文配音。
有人说,AI是一个特别少见的,在还没彻底进入全民生活前,大家对此就已经有点厌倦了的新生事物。
跟当年我们做移动互联网跟互联网——这两波我都是从业者,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知道为什么,可能现在短视频自媒体会把信息的宣传放大,大幅度挤压在了一个时间段上,大家有点反感?
科技:可能跟前两波浪潮不一样的是,那个阶段大家明显能感觉到,比如说从PC端到移动端,对我生活是有帮助的,我是受益方,但现在AI感觉是来抢我工作的?
汗青:目前来看,AI尚未进入到百姓生活刚需的服务层面。
AI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个让你去生产东西的技术。它不像当年整个移动互联网,是让大家在手机上消费内容。
这也是乔布斯当年在硅谷受到的一个争议。以前做 Macbook,让人更有创造力地生产内容。但后来影响力更大的iPhone,则是在消费内容。
今天显然不能说,我们主要拿iPhone是去办公,更多是拿来刷一些东西,消费一些内容,比如听歌这些偏娱乐化的行为。
AI大部分能力是在生产内容,但生产本身很难直接影响到你的衣食住行。
还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是,它似乎会影响到很多人的职业,有一个所谓的取代性危机。再结合现在的大环境,难免大家会有一点敏感。
我接触到了很多做音乐,做美术的朋友,有的有危机感,有的也有一些不屑。但我真的认为,未来AI能产生的东西,不一定比很多专业人士差太多。
“所有东西重做一遍,在AI时代是否还能成立?”
科技:决定是否上线或成品是否能够被推出来,最终决定权还是只有你一个人?更像是你在借助各项AI工具来完成自己审美表达?
汗青:有点惭愧,在创作上我们是一言堂的公司。因为我是一个表达欲很强的人,基本上还是非常个人风格化的东西。
科技:你说用AI的能力做IP,最大的壁垒在审美力,但审美实际上很难被复制的,你跟资方聊,应该也会被问到,Yuri是你们推出的第一个IP,之后IP矩阵怎么考虑?
汗青:我们也在思考质量跟效率的平衡问题。
首先我们不是一家技术公司,不可能说只有你会用这个技术,如果说你用这个技术已经能很快生产出来内容,就意味着别人也可以。所以门槛还是人,人的审美也好,还是对内容的感受力也好。
在做 AI 这两年,我一直也在想说,能不能按原来传统移动互联网的逻辑做一些事儿,说实话今天我还是觉得很难的。
不光是我,包括我身边的朋友有很多做工具类创业的朋友,跟移动那一波太不一样了,彻头彻尾的不一样。
功利地讲,首先流量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移动互联网跟互联网出来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市场是一个高度真空的状态。
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大家还在看电视听广播,平时还在找东西看,我是85后,我们小时候找到一本杂志就会疯狂看,因为你没东西可看。
人的眼睛是很饥饿的,在找信息去消费。互联网出来就解决这个问题。移动互联网出现时,原来是你每天只能看三四个小时的剧,现在你发现,你可以躺床上玩手机玩到到睡觉,注意力是不是不断地被填满了?
那是一个人均的手机设备可能从1亿到10亿之间的过程,今天不太一样了。
今天是一个我们根本看东西已经看不过来的状态,因为技术再怎么增长,人的时间是不变的,这是第一个问题。今天你再想去做一个新东西的时候,人的迁移成本变得很高,做的本质上都是注意力的存量市场。
那对独立的创业者来说,这块是非常难的。大部分的独立开发者不太可能具备投流的优势。
移动革命解决的是分发问题,带来了新的分发渠道。但是AI不一样,AI本身是一个生产的革命。
这就会导致,今天拿AI做的所有的东西,其实还是在抖音、B站、小红书这些APP 上。目前没有出现增量渠道,对于创业者来说就很难。
移动时代搭了一个台子,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值得你重新做一遍。今天的问题是,大模型可能一更新,直接就淹掉了很多垂直领域里你该做的事情。
科技:AI人格这个理念,你会担心变成一种噱头吗,就像上一代数字人那样热度很快过去?
汗青:肯定不希望是这样,但是我也觉得,这个新东西用户能接受多少,或者说未来是不是能成为流行,是不确定的。
到今天,我都觉得用AI做IP这件事情成功率是不到一半的,甚至更低。我们是一个预期非常低非常悲观的团队。
Yuri发出去,最近收到的反馈大概都是正向的,但我觉得还没破圈。说句大家都不爱听的,AIGC的内容到今天为止,我的个人观点是还没真正破圈。
我们最好的节目就一两千万的播放,真正的破圈应该是,今天走在路上,旁人在讨论的,或者知道的。
科技:前段时间 MIT 有个研究,结论是越依赖AI创作,大脑活跃度会越下降,你会担心过度依赖吗?
汗青:我特别反对拿AI做读书和文章摘要,去做总结,总觉得这有点偷懒,担心到最后你我会变得越来越迟钝。
但是你能不能本身就把AI当一本书看?有问题我就去跟它聊,这种依赖是良性的。就像是一个老师或者朋友,对话是一个非常能激发思考的一种模式。看书其实也是一种对话,它不会影响到你的深度的思考和表达,反而会扩宽。
标签: 凤凰网 大家 科技 汗青 东西 内容 成本 技术 互联网 真人 市场 音乐 电影 浪潮 对话 模型 视频 专业 时代 风格 时候 朋友 团队 有点 工具 人格 基本上 注意力 影视 定义 能力 不太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