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棠
审核:
校对:小杜
公众号
6月10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简称“腾讯音乐”)的一纸公告震动业界:与喜马拉雅签署并购协议,计划以12.6亿美元现金加上不超过腾讯音乐总股本5.1986%的股权,全资收购这家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消息一出,腾讯音乐美股盘前应声大涨超10%。作为数字音乐领域的绝对霸主,腾讯音乐为何选择在此时将触角伸向音频赛道?喜马拉雅又为何“卖身”呢?
一、并购背后:腾讯音乐的焦虑与突围
腾讯音乐并购喜马拉雅绝非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定位。其坐拥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三大平台,占据在线音乐市场70%份额,但即便是行业巨头,也有自己的流量焦虑。2024年四季度,腾讯音乐月活用户流失2000万,净增订阅用户仅200万,引发股价震荡。
翻开腾讯音乐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表面光鲜的数据下暗藏隐忧:营收73.56亿元,同比增长8.7%;调整后净利润22.26亿元,同比大增22.8%。但在线音乐服务月活跃用户数却同比下滑4.0%至5.55亿,用户增长持续承压。更重要的是,这已是腾讯音乐月活用户连续第14个季度下滑。与此同时,受到短视频的冲击,腾讯音乐原来的营收中心——直播业务正在萎缩。一季度社交娱乐收入同比下降11.9%至15.5亿元。腾讯音乐CFO胡敏曾坦言,未来将不再单独披露该板块运营指标。
此外,在长音频领域,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畅听凭借免费模式快速崛起,并于2025年在抖音全量上线“听抖音”功能,支持用户将视频当作音频收听。而腾讯音乐的长音频布局则多次折戟:2021年收购的懒人听书未能摆脱网文有声化的小众定位,自营产品企鹅FM也于2023年关停。
面对这一困境,腾讯音乐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喜马拉雅拥有的3.03亿月活跃用户成为一剂及时的解药。更重要的是,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形成生态互补:腾讯音乐在短音频(音乐)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而喜马拉雅在有声书、播客等长音频内容上建立了深厚壁垒。据悉,喜马拉雅拥有包含459个品类的4.88亿条音频内容,占据中国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总收听时长的60%。并购喜马拉雅能够补齐腾讯音乐在听书、播客、直播等其他业务形态上的不足,真正地实现生态版图的全方面拓展。
二、“卖身”背后:四次IPO折戟后的现实选择
喜马拉雅的“卖身”,是资本退潮下长音频泡沫破裂的缩影。家成立于2012年的音频平台曾四度冲击IPO,先后辗转美股、港股市场递交招股书,然而全都以失败告终。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对其盈利和增长可持续性的质疑。
从财务数据看,喜马拉雅的增长已陷入停滞: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和61.63亿元,增长率从43.7%骤降至1.7%。订阅收入增速更是从2021年的49%暴跌至2023年的3.49%。2023年虽然首次实现经调整收益2.24亿元,但这背后与裁员、降薪、削减营销开支等有关。据悉,喜马拉雅在两年内裁员比例接近40%。与此同时,喜马拉雅有着更严峻的债务状况:2023年公司总资产42亿元,总负债高达144亿元,净资产连续两年为负。
在商业模式上,喜马拉雅主要通过付费订阅、广告、直播及创新服务(如知识付费、硬件联运)实现营收,其中付费订阅收入占比超50%。喜马拉雅的困境具有行业典型性:商业模式单一、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付费意愿低迷。其虽拥有3.03亿月活用户,但付费率从12.9%降至11.9%(2023年),广告收入逆势下滑至14.23亿元。同时,用户时长被短视频平台疯狂挤压、免费模式盛行冲击付费生态。据悉,音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38分钟,远低于短视频的168分钟,用户注意力分流严重,限制付费转化。
在陷入盈利困境与独立上市无望的背景下,加入腾讯生态成为喜马拉雅突破瓶颈的现实选择。腾讯承诺保持喜马拉雅品牌独立与核心团队稳定,既是对其独特企业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认可,也是务实整合策略的体现。
总结点评:
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的此次并购,无疑是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之举。它不仅为各自业务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更有可能重塑行业格局。中国在线音频市场或将进入“一超多弱”的新格局:腾讯音乐-喜马拉雅联合体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而荔枝、蜻蜓FM等中小音频平台,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参考资料:
1、《腾讯音乐牵手喜马拉雅,应对共同的敌人》.中国经济网;
2、《腾讯音乐为什么买下喜马拉雅?》网易号;
作者简介:
知棠,新媒体运营官。——资深CFO,10多年战略财税咨询及资本运作实战经验。曾先后在上市央企、某知名互联网文化娱乐企业和行业领先的某智慧财税服务机构从事战略咨询策划、股权债权融资、上市挂牌辅导等工作,作为专家顾问带队为数百家/位企业客户和名人明星提供了咨询辅导服务,关注新时代的前沿新技术、管理新理念、商业新模式和娱乐新文艺。
推荐阅读:
1、《“大模型六小虎”智谱率先启动IPO,AI资本局要变天了?》
2、《Labubu“一娃难求”:泡泡玛特创百亿营收背后的潮玩经济学》
3、《港股白酒第二股诞生!杜甫酒业“借壳上市”背后的资本棋局》
4、《实操干货|数据资产ABS,企业破局融资难的新工具》
5、《庞麦郎成功翻红背后的IP营销与商业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