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如何讲好科学家的故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在苏州探索答案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现代快报 时间:2025-07-11 22:08:21

AI、VR……如何让这些炫酷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赋能场馆,讲好科学家的故事?7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运营创新与数字化如何重塑博物馆魅力”在苏州未来科幻馆举办。来自博物馆运营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高校等领域的嘉宾展开研讨,探索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成员单位“有温度、可落地、能持续”的运营升级路径。


去年5月30日,在庆祝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上,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共66家,包括具有独立运营场馆和运营能力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馆藏资源丰富的博物馆(科技馆),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基础较好、专业领域相关的全国学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有关科技文化类出版、传媒及新媒体机构。

沙龙现场,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展教部部长张颖颖介绍,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旨在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平台,一起把科学家精神的火种播撒得更广更远。


“目前全国有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我们期待更多教育基地加入联合体,共同编织覆盖全国的精神弘扬网络。”张颖颖也坦言,许多人物类场馆有共同的特点,专业性强,相对较为传统,如何吸引观众、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各场馆共同面临的“成长烦恼”,“小技术、少投入、高粘性、讲好大故事,期待通过沙龙活动为各成员单位的场馆建设,注入新的思路与活力。”

随后,从乔家大院数字剧场到祁阳浯溪摩崖石刻数字化馆,再从数字IP构建到交互体验革新的实践路径,维迈科技副总裁、高级展陈设计师陈德才与颜途科技创始人杨骥,结合具体案例,分别从一线运营者的视角分享什么可以做,以及技术应用者的视角探讨怎么做。

那么,为什么这么做?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贾鹤鹏以《从社交媒体到人工智能:博物馆如何营造》为题作主题分享,阐述博物馆数字化背后的缘由。


他表示,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与AI、AR/VR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展示手段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也极大地拓展了公众参与的可能性。这些技术可以让展览更具沉浸感、交互性和社群传播力,增强观众的感受力、记忆力与参与感。“然而,要真正实现公众的深度参与,技术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展示为何重要,以及公众为何应参与其中。”


在圆桌讨论环节,浙江周尧昆虫博物馆馆长朱海燕、安徽气象博物馆副馆长张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运营部副部长王昕共同探讨科学家博物馆运营创新及数字化实践,并分享了自家博物馆的创新之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文 穆子健/摄 何刘/后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