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的搬货机器人传奇:从创业到鏖战,从辉煌到挑战
深夜,当城市沉入梦乡,电商仓库却灯火通明。凌晨两点的仓库里,工人们推着沉重的推车,在迷宫般的货架间穿梭,他们汗流浃背地寻找着订单上编号为「EX3095」的包裹,犹如大海捞针。每年双十一期间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裹,让电商老板们愁眉不展。
2015年的北京,四个意气风发的理工男聚集在一家咖啡馆,拍板决定投身创业。带头人是清华大学的学霸郑勇,他毅然放弃了德国企业的金饭碗,决心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他召集了计算机博士、航天工程师和通信专家,组建团队,目标是研发能够自主识别、精准搬运的机器人。
这些方形小车,装备着先进的激光雷达,如同长了眼睛的行李箱。当系统接收到天猫超市的订单,机器人便会迅速行动,精准地驶向目标货架下方。它们缓缓托举起三层楼高的货架,稳稳当当地停靠在拣货员面前,工人只需站着就能拿到正确的商品,无需再疲于奔命。
这套“货到人”系统,为唯品会仓库带来了效率的飞跃,使得仓库的作业效率飙升五倍。极智嘉,这家由四位理工男创立的创业公司,成为了全国首个将机器人销售给电商企业的先锋。
如今,这一创新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美国沃尔玛的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仓库作业视频,画面中,20台银色机器人穿梭于货架之间,车身闪烁着醒目的蓝光,它们能够自主避开障碍物,高效地将玩具区货架搬运至打包台。
在丰田汽车的零件仓库里,同样刮起了一阵“金属风暴”。原本需要持有驾照的叉车司机岗位,如今已贴出停招通知,取而代之的是载重两吨的智能叉车,它们不知疲倦地在仓库中搬运着沉重的发动机。
2024年的数据令人瞩目:极智嘉累计售出5.6万台移动机器人,800家企业采购了他们的系统,其中包括60家世界500强企业。西门子德国工厂的机器人能够乘坐电梯跨越楼层,宝马慕尼黑车间里,它们驮着车门,有序地排队前进。这些钢铁劳工每天工作24小时,全年无休。
打开公司的合作地图,密密麻麻的光点遍布全球:日本便利店、新加坡港口、法国药妆连锁店……48个服务站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甚至连南极科考站都采用了极智嘉的技术。
资本市场也早已嗅到了商机。蚂蚁集团投入真金白银,英特尔提供了先进的AI芯片,就连海尔冰箱厂也前来投资,并顺带采购了300台机器人。
财务数据揭示着公司迅猛的扩张步伐:2022年收入14.52亿元,次年突破21亿元,2024年更是冲到24.09亿元。然而,账面累计亏损也达到了35亿元。
巨额资金被投入到两个关键领域:研发中心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太空级定位算法,德国实验室则在测试零下40度仍能正常作业的耐寒机型。
但更惨烈的竞争发生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上。去年全球仓储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387亿元,极智嘉虽然年入24亿元,但市场占有率却从7.2%下滑至6.2%。真正的对手浮出水面——来自杭州的海康威视旗下的机器人公司,凭借其在监控摄像头领域的技术优势,迅速切入物流行业,抢占了7.1%的市场份额。
2025年7月9日,香港交易所的铜锣被敲响,这一天成为了极智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上市融资192亿港元,这一数字打破了香港机器人企业的融资纪录。
然而,192亿港元的市值背后,暗藏着警示的意味。当海康机器人在浦东机场新建超级工厂时,极智嘉南京基地的焊光彻夜未熄。
仓储行业的硝烟已蔓延至太平洋彼岸,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开始尝试搬运箱子,亚马逊的仓库里也出现了八爪鱼般的机械臂。
最新的市场战报显示,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2024年全球前四强瓜分了23.5%的市场份额,曾连续六年稳坐冠军宝座的极智嘉,如今退居次席。
苏州某服装仓的监控画面记录了这一幕:极智嘉的搬运小车驮着衣架缓缓驶过通道,而隔壁货区穿梭的蓝色机器人,则贴着海康的标签。
新闻标题参考:
《清华学霸造搬货机器人:年入24亿却亏损35亿,60家世界500强甘愿买单》
《仓库战争大逆转!中国黑马碾压丰田宝马,上市狂揽192亿》
《全球搬货机器人冠军易主:曾垄断6年的清华系公司,被安防巨头反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