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基金收费大变革!浮动费率时代来了,打响基民利益保卫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深蓝财经 时间:2025-07-24 20:11:31



管理费不再旱涝保收,基金公司和基民终于坐上了同一条船。

“基金跌了20%,管理费照收不误!”过去,这样的抱怨在基民中不绝于耳。而今年5月,证监会一纸《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将全面引入“浮动费率”机制。

简单说,基金公司只有帮基民赚到钱,才能拿到更高的管理费;如果亏了还要少收点。这种新型浮动费率基金首批26只产品在5月底启动发行,截至7月中旬,25只已完成募集,募资总额近250亿元



7月4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第二批11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集体上报。与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均为全市场选股基金不同的是,本次上报的产品从名称看,除全市场选股产品外,还有4只为聚焦行业或者主题的产品,覆盖高端装备、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主题。此外,个别产品还采取了发起式安排,进一步强化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

1丨新型浮动费率:你的管理费自己说了算

与传统基金不管盈亏都按1.2%的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不同,新型浮动费率基金的收费模式实现了“千人千面”,根据持有时间和业绩表现动态调整。

具体怎么浮动?三档费率清晰明了:

持有不足1年:按1.2%年费率收取

持有1年及以上
收益为正且跑赢业绩基准超6%:管理费升至1.5%
跑输业绩基准3%及以上:管理费降至0.6%

其他情况:维持1.2%基准费率

这种机制设计巧妙之处在于:降档幅度(腰斩)远大于升档幅度(仅升0.3%),更有利于投资者8。同时设置了“跑赢+盈利”的双重约束,避免了“跑赢基准却亏损”还能得到奖励的怪象。

2丨行业变革:告别“旱涝保收”,迎来“回报导向”

在公募基金降费改革的大背景下,浮动费率基金正逐步从“试点探索”走向“常态化发展”,成为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型的关键工具,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浮动费率基金的推出,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导向”向“回报导向”的战略转型。

传统固定费率模式下,基金公司倾向于扩大规模以赚取管理费,形成“旱涝保收”的局面。而浮动费率机制深度绑定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真正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监管部门也积极推动基金销售机构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现象,建立销售机构、从业人员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机制。

3丨未来已来:利益共同体的新生态

从“固定费率为主”到“浮动费率破冰”,看似简单的费率模式调整,实则蕴含着行业生态重塑的深层逻辑。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表示,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发行情况符合预期,投资者关注度较高。行动方案发布后诞生的这批“新基金”特点是“管理费率浮动、投资对标基准”,其管理费率对标业绩比较基准进行浮动,推动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在投资中以“基准为锚”进行投资,使基金投资更贴近业绩比较基准。

晨星全球高级战略顾问陈鹏指出:“随着投资者认知深化,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发展前景广阔,有望吸引更多长期资金,为资本市场引入源头活水。”

这种创新已开始向银行理财子公司扩散,反映了市场对收费新模式的广泛认可。

当基金公司不再“旱涝保收”,当管理费与真实回报挂钩,当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真正开启。

浮动费率不仅是收费技术的调整,更是公募基金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的标志。通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设计,将管理人、销售渠道、投资者三方利益统一,推动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能力深耕。

对投资者而言,浮动费率基金不是“稳赚不赔”的保证,但它确确实实让基金公司站在了投资者的同一战线上。正如一位基民所言:“亏钱时少交管理费,心里好受点。”这或许就是行业进步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