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汽名爵旗下的全新MG4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共推出4款车型,预售价区间为7.38-10.58万元。相比上一代车型13.98万元的起步价,新款车型价格进行了大幅下探,这一定价比上市前外界预测要低出2万元左右。从这个定价策略不难看出,全新MG4的使命很明确——走量抢市场。
在当前A0级纯电小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接近90%的背景下,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可谓白热化。众多品牌纷纷布局,吉利星愿、比亚迪海豚、五菱缤果等车型各有千秋。作为MG品牌全面转向新能源的首款重磅车型,全新MG4选择以极具冲击力的价格切入市场,势必会给整个A0级纯电市场带来一波强烈冲击。
从外观设计来看,全新MG4整体风格偏向圆润,但在细节处理上颇具亮点。新车采用了与MG Cyberster同款的大灯设计,封闭式车头搭配贯穿式LED灯带,配合可发光的"MG"品牌标识,科技感十足。前脸造型年轻运动,大灯使用不规则轮廓,内侧锐角造型犀利,内部光源结构精致感十足。前杠上部折角式的上下转折造型抢眼,底部还采用了赛车风格的扰流铲设计,下方分段式进气口以及两侧导流槽的加入,营造出强烈的运动氛围。
车身侧面呈现出饱满且动感的两厢车轮廓,整体线条舒展流畅,上扬的腰线配合不规则尾翼,以及贯通风格的熏黑后包围,进一步提升了运动气息。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395/1842/1551mm,轴距达到2750mm,这个尺寸基本已经达到了C级轿车的水准,整体要比大众高尔夫大了一圈。颜色方面,新车提供东来紫、清波翠、月光白、珊瑚红、星野灰以及海岛蓝6种配色供消费者选择。
尾部设计同样亮点十足,采用了贯穿式尾灯组设计,箭头风格的造型点亮时宛如两道流星,两侧灯组内部采用类似箭头的造型,点亮后辨识度很高。配合上翘的"小鸭尾"和熏黑后包围,运动气息扑面而来。"MG"品牌标识位于车尾中间位置,牌照架由现款尾门区域调整至后包围位置,后杠下部带有黑色面板装饰,最底部则是与车身同色的涂装。
相比简洁且富有美感的外观,全新MG4的内饰看似简约但绝不简单。新车内饰设计有着不错的精致感,软质材料的覆盖显示出质感和时尚感。车内搭载了悬浮式仪表盘与2.5K分辨率的15.6英寸超大悬浮屏的组合,隐藏式空调出风口设计个性十足,中控屏下侧布局一组基础功能按键,使用镀铬效果,视觉效果精致。中央地台采用双层结构,底部有着不错的储物空间。
在智能化配置方面,新车内置高通骁龙8155芯片,并配备MG与OPPO合作开发的智行车机互联系统,集成手机语音备车、手车应用融合、手车无感互联、手机摇一摇导航、AI智能融合等功能。显示效果细腻,行车与娱乐信息丰富,AI语音助手还支持语义泛化和模糊指令识别功能,让交互体验更加自然聪明。
空间表现可以说是全新MG4的一大亮点。四轮四角长轴距的车身结构让内部空间有着不错的利用率,后排空间表现抢眼,地板平整,配备后排空调出风口,高配车型还提供全景天幕,后排座椅支持4/6比例折叠。以前人们对于10万元之内的车型空间表现往往期待不高,但全新MG4越级的空间表现想必会给很多家用消费者带来惊喜。
后备箱空间同样值得称道,新车提供同级唯一的3层立体后备厢设计。原始空间471L,拓展空间可达1264L,可放下3个24寸或4个20寸行李箱,拿掉地毯后甚至可以放下6个20寸行李箱。另外下沉储物空间拥有98L容积,实用性出色。针对女性用户,新车还贴心地设计了双侧柔光美妆镜和14处手机收纳位,堪称"移动化妆间"。
在动力系统方面,全新MG4的升级十分显著。新车搭载六合一电机,最大功率120千瓦,峰值扭矩250牛·米,最高时速160km/h,0-50km/h加速仅需3秒。虽然电机功率参数算不上特别亮眼,但小巧的车身和出色的操控调校会让它的运动性能在同级别中名列前茅。
续航能力作为消费者选择纯电小车的重要考察因素,全新MG4同样表现不俗。新车搭载了半固态电池技术,配备磷酸铁锂电池,容量分别为42.8kWh和53.9kWh,CLTC工况续航里程分别可达437km和530km,对于城市通勤以及短途旅行完全能够胜任。更重要的是,在快充模式下,30%-80%充电时间仅需20分钟,大大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根据官方透露的信息,后续还会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版本,技术前瞻性值得期待。
MG在这台定价不高的小型车上,堆砌了许多肉眼可见的高级配置。包括OPPO车机系统、半固态电池、CTB一体化车身、媲美B级车的空间表现等,不计成本的投入将一台消费者眼中7万级的入门产品,塑造成了"既有空间、又有配置、还有续航"的品质型水桶车。
作为后来居上者,全新MG4的产品定义完全是朝着竞品去做的,既有大空间,又有操控性,并且还独具个性。虽然定位A0级,售价在10万元以内,但车型用料配置却实现了越级表现。考虑到新车预计9月正式上市,届时售价还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全新MG4的未来市场表现将非常值得关注。在纯电小车围剿下的生存之战中,MG4能否凭借这种"降维打击"式的定价策略和越级产品力在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