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正式拉开“反攻”序幕的首个动作,不是大张旗鼓的宣传造势、也不谈雄心勃勃的宏大口号,而是选择瞄准新能源汽车消费体验的痛点,刀刃向内果断切入。
日前,在诸多业内大咖的见证下,北京现代EO(ELEXIO)率先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高标准碰撞安全测试——后者不仅以根植品牌深处的全球安全标准服众,更倡议发起《“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新能源汽车需要拉齐安全统一标准,以公开安全测试数据的方式,推动安全标准进入可量化时代!
大厂风格从来都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承载品牌“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这一全新战略方向的新能源破局之作——北京现代EO,在正式推出市场之前先以一场全公开、透明化、超高标准的安全品质“模拟考”镇场。
北京现代这次发出高调倡议背后,实则正是窥探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难以令消费者安心踏足的“荆棘地”。
尤其是民生级用车市场,在安全测试、品质标准方面长期处于“达标即可”的模糊地带,过程中更难以避免数据浮夸、配置缩水等乱象发生,诸多安全隐患难防、难控。
以此为鉴,北京现代EO正是要以身作则,重申“安全不应因车型、价位而妥协”的核心价值观。
大厂格局谋定后动以“新质力”抵抗“内卷”
北京现代EO入场第一台戏,就把最敏感的“安全”类目搬到了舞台上,似乎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主线并不吻合。
在拼大屏、拼算力、拼性能参数的舆论追逐赛中,安全概念被“内卷”风暴进一步稀释,人们理所应当地认为筑牢安全防线是造车基操,殊不知,在智电因子侵入汽车本体之后,安全标准也在同步迭代。
对于北京现代而言,与其人云亦云被配置堆砌下的内卷裹挟,不如回归造车本质,用最擅长、最有说服力、最需要时间沉淀的大厂优势,破局当下的内卷式竞争,也不失为一种出其不意的“破局”策略。
一般来说,行业内的安全测试往往是闭门操作,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只是账面数据,又或者会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展示部分测试,并不会像北京现代EO此次打造的全球标准验证活动一样。
据悉,北京现代此番操作不仅耗资巨大(预估投入上亿),更以“公开透明”的形式进行了三大碰撞以及五大科目在内的十项极端测试,全方位对标此次提出的《“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中三大造车标准——操控标准、品质标准和安全标准。
从结果看,在EO以64km/h 速度进行偏置25%碰撞测试后,气囊可以正常打开、车门也能正常解锁,电安全系统保持稳定状态,而在以32km/h 速度进行侧面的圆柱碰撞测试后,关键数据和实际表现依然没有让人失望,也让EO打出的“360°Safety 车身”标签有了具象体现。
的确,在安全这件事上北京现代是不惜成本的,为给整车打造出一套钢筋铁骨,EO全车覆盖了77.5%的高强度钢板,由1500MPa热成型钢组成的“八横七纵”地板结构最大限度保障了电池包的安全,无惧任何“碰瓷”,这便是源于全球安全标准的承诺和底气。
不仅如此,EO的全球基因还体现在操控和制动性能上。
比如高环测试中,即使EO以180km/h持续行驶依然能够保证车身稳定、转向精准、静谧性领先同级,在模拟12级台风风速的横风测试中表现也是一如既往,包括难以攻克的麋鹿测试环节,EO同样以76km/h的优秀成绩顺利通关。
至于100-0km/h制动测试,EO单人最好刹车距离低至35.22米,达到同级车型中刹车距离最短,这一表现足以说明北京现代在制动系统集成技术、底盘调校能力及电子控制精度上的硬实力。
如果说安全和操控表现是北京现代始终遵循严谨造车的必然结果,那么当进入新能源出行的“真质时代”后,北京现代只想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
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出的越级实力便可直观看到EO的真质力,尽管置于-30℃的环境舱里照旧可以正常启动,-7℃低温续航下降率为39%,也优于40%的国标水平。主动抬高超越国标的测试标准,足以表明北京现代对品质“绝不松口”的倔强底色。
而不管是碰撞测试、安全测试还是品质测试,都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EO背后所依托的北京现代这家企业的实力彰显。
从全球到中国现代转型进入战时状态
面对势如破竹的新能源浪潮,北京现代比谁都更明白:已经来到必须转型的时候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战略转向得到确定,中国市场的需求直接被提到了第一优先级,怎么强调EO做过的本地化“功课”?
北京现代不靠嘴说,所有用心都体现在了行动上——EO脱胎而来的现代汽车E-GMP全球架构固然不失大厂水准,但落地到EO上更进一步通过与中国场景相融合,针对本地需求进行“私人订制“。
举个例子,中国地貌复杂,路况多样,为保证不同区域用户的良好驾驶体验,北京现代EO专门在耐久性测试中引入了“30 + 种魔鬼路况”,另外长达120万公里的测试长度全面覆盖到从最北到最南的全气候带。
而且在补能方面,EO还“不挑桩”,作为首批通过CCTA兼容性认证的车型,EO基本能做到有桩就能充,为用户免去了后顾之忧,也为合资新能源很好的示范了转型新姿势。
从现代到北京现代,从全球到中国,EO明显已经厘清了全球标准+本地定制的竞争策略,并以身入局做出表态——不仅要重构新能源安全坐标,还要以全球标准终结安全乱象,倒逼行业完成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品质升级。
此次倡议的《“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正是北京现代EO全维度实证数据的证明,也表明了其立场和决心。在对待安全标准这个不容有失的话题上,以营销话术作为包装手段的策略早已过时了,只有拿出可量化、可验证、且完全透明的硬指标,才是推动民生级用车也能实现“安全平权”的根本所在。
事实上,当北京现代选择站出来,以标准的战时姿态和充分的转型准备,大胆剖开新能源汽车“缺失”的安全口子。那么就意味着,与其一同到来的,一定是全力押注新能源的态度和必胜的决心。
作为全球TOP 3车企的合资品牌,北京现代从技术储备到资金储备均已箭在弦上。自去年股东双方已增资80亿成立中国战略事业部后,已明确全力推动北京现代电动化转型的主线任务。
而按照规划,北京现代未来3年将推出5款以上纯电车型,覆盖10-30万市场,此外还计划于2027年实现续航1000km+、快充15分钟补能80%的技术目标,一连串的动作都在表明同一个事实:接下来,北京现代要全力夺回新能源市场中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后发制人完成“反超”。
写在最后:
从承载破局使命的EO登场,到公开透明的极端测试以及发起《“新质力”造车安全白皮书》倡议,表面上看新能源汽车安全乱象的正面宣战,实际上更是这家合资大厂在转型关键期的战略宣言。或许这场以质取胜的“破卷行动”不会一蹴而就,但也足以说明北京现代依然有着不可轻视的强者实力,随着全球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向智电时代跨步跃迁,已吹响反攻号角的北京现代必然能在这条转型新航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