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猛士M817想“破局”,恐怕不容易!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易车 时间:2025-08-20 10:01:36

猛士M817上市,“大而全”的定位,预售1小时斩获9713台的成绩成了最佳营销视角。


而看似潜力不错的新车上市,也引发了大家对其未来表现的担忧。一面强调军车血统,一面宣扬城市需求,再加上不低的售价和不高的影响力,要俘获用户心智,无疑是艰难的。



值得思考的是,当定位与市场需求发生“割裂”,定价与影响力不符,猛士M817还有没有“突围”的可能性呢?


“拧巴”的猛士M817


既要又要,最后只会什么都得不到。即便越野在中国依旧是小众市场,但一个有军事血统的品牌,往往更有故事可讲,对越野爱好者或者军迷们的吸引力也会更强。而遗憾的是,猛士M817一上来就给了大家“大而全”的印象,就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又想越野又想城市,不够极致就会拧巴。这话的意思很明显,说白了,猛士M817产品定义失策,属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对于猛士M817来说,最关键的其实就是去讲军事血统下的越野故事。然而,猛士M817并没有这么干。插电式混动用的是1.5T发动机和2DHT变速箱,配了31.7度电磷酸铁锂电池,CLTC纯电续航里程140公里。同时,新车标配了华为乾崑ADS 4和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央企背书加华为技术,主流的动力,电池配置……如果是纯粹去迎合城市需求,那么这样的配置值得我们为其点赞。



不过,非承载式硬派越野的定位,又在提醒大家,这并不是一款单纯的城市SUV。到这里或许很多人已经发现了,这么一来,情况就很尴尬了。简单的两档配置,缺失的机械前后锁,和越野相关的都要选装,比如备胎需要花7999元选装、拖挂系统5999元、侧爬梯3145元,包括车顶横杆,车内尾舱置物架也都不是标配。可见,如果是玩硬派越野,这很难吸引到真正愿意氪金的“老炮”。


而如果从切入城市用车角度来看,这款车Pro版不带后轮转向,原本6.2米的转弯半径几乎不适合在城市驾驶。全系第二排座椅都没有加热和按摩,并且只支持手动放倒,缺乏高级感。如果想和城市适配,那就得选Max版本。用3万块换单腔空气悬挂+CDC、后轮转向、副驾驶按摩、18扬声器丹拿音响以及红外夜视。唯一还能让人觉得欣慰的,大概就是标配的华为ADS 4了。



这种局面很尴尬。又要兼顾越野、又想打入销售潜力更大的城市SUV市场,所以猛士M817刻意营造了自己什么都能行的形象。但是,新车还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猛士最大的筹码还是越野,其错误的定位策略,会失去本身的差异化优势。如果把这些越野套装做差异化标配,或许猛士M817活下来的希望还要更大一些。


售价与影响力的“割裂”


既要又要的背后,折射出猛士的焦灼情绪与急于求成的心态。猛士和仰望、坦克等以品牌独立的形式运营的对手不同,猛士说是背靠东风集团,实际上是以独立企业的形式运营的。也就是说,仰望、坦克等品牌终究有集团兜底,而猛士如果自己不能造血,可能就会成为弃子。这里可以参考参考其兄弟单位岚图汽车。2011年岚图品牌也是以独立实体形式运营,在全年卖出不到7000辆车,净亏损7个亿之后。2022年东风就停止注资了,直接把岚图送上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开启“股权换资金”。目前,东风集团本身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不可能让子公司拖累。


焦急之下,猛士一直在尝试用新车快速突破。但问题是,在越野这个小众领域,要么亲民,像坦克那样走可城可野的路子,让老百姓买得起,也觉得实用。要么就坚定的走普拉多等老牌越野的路子,拿硬核越野实力说话,去迎合真正越野爱好者。问题是,猛士M817现在无法做到这一点。如果抛开品牌影响力从配置上看,正式售价31.99万和34.99万,相比之前预售价降低了一万元,有一定的竞争力。可惜,这是一个需要谈综合实力的时代。这个价格普通人买不起,就算有这个预算,大家也不会去选择一台看着霸气,实际上舒适性一般的车型去通勤或是家用。真正的越野爱好者更是很难花三十多万去买一台没什么影响力,但大多越野套件都不是标配的车型去越野。毕竟,昂贵的高阶智驾并不是配在“普拉多”里,反而容易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说白了,定价和影响力太“割裂”,猛士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影响力,助猛士M817销量提升一臂之力。这就导致看热闹的多,真正的支持者少。可能有人会拿出猛士M817小定数据来反驳,实际上,懂得都懂。小订不过是拿来赚吆喝的,三两百块的订金就能记录在册,之后不想要了订金还能退。如果真想看数据,咱们不吹不杠,不妨看看上市以后,接下来几个月的业绩。


曹东杰的“无为而治”


猛士M817暗藏隐忧,与定位有关,与猛士一直没有做起来的影响力有关,更与其“无为而治”的高层有关。回顾猛士过往的表现,猛士917、猛士M800智能化配置应有尽有,越野性能也是数一数二,但猛士一直都未能以这些优势去强化品牌的市场地位。产品技术传播基本还是停留在参数对比的层面,缺乏具象化场景演绎,这种营销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了。这也导致消费者认知一直停留在“动力强劲的电动越野车”这一模糊印象上。看一看当初比亚迪仰望U8上市的时候,给大家表演的原地掉头、应急浮水等差异化功能,在社交媒体创造的现象级传播,再看看猛士M817的营销手法,就知道差距多大了。


这么来看,曹东杰这个高层确实不算合格。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他是完全的“无为而治”。可能大家还有印象,猛士科技曾经蹭过一次流量。去年周鸿祎“卖掉迈巴赫,拥抱国产新能源”成了热点,紧接着的北京车展上,其就邀请周鸿祎来展台进行参观互访,在各大社交平台打造热点话题进行流量炒作。不过,这波热度显然没有蹭出好的效果,毕竟周鸿祎的人设与猛士科技的产品定位实在不太相符,大家也就是看看热闹,并不能真正触动越野圈层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既然蹭流量不行,那就花点钱。今年6月,猛士正式启动了与电影《蛟龙行动》联名的新能源越野车——猛士917蛟龙战甲版的预售,想借助《蛟龙行动》的热度,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可惜的是,《蛟龙行动》的质量没能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口碑并不怎么好,而且猛士917蛟龙战甲版在电影里的镜头实在太少,并没有达到像《非常人贩》中奥迪A8、《007》中的路虎卫士中的宣传势能。之后哪吒2火爆出圈,又直接导致《蛟龙行动》提前撤档,等于是钱花了不少,效果聊胜于无。


好像什么都做了,却又都没达到好的效果。虽然去年开始,猛士科技又花费重金在全国11个城市成立了12个车友俱乐部,开设越野课程,长途穿越路线体验等,打造越野生态,培育越野文化,构建更大的品牌宣传势能,但现在猛士的销量依旧惨淡,可见,这波操作短期内并没有什么大用。而曹东杰、王炯等公司高管纷纷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活跃度也欠佳,没有足够的话题度,舍不得在媒体运营上投入,自然很难像雷军,魏建军等高层那样具备带货能力。如果曹东杰再不去想一想如何“破圈”,猛士M817恐怕又要成为牺牲品了。


结语


猛士的困境,不是一款猛士M817就能解决的。而猛士M817身上带着的那些固化思路,也成了限制其发展的一个个绊脚石。产品上希望全部都要,却失去了越野车型的独特性;品牌影响力不足,却定价高昂,普通用户买不起,又得不到越野“老炮”的另眼相看……摆在猛士M817面前的,是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这与其本身的产品力无关,而是定位、定价、影响力等“短板”叠加之后的结果。

标签: 猛士M817 猛士猛士M817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