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手机市场进步最快的配置,绝对是电池。从 6000mAh 到 7000mAh 再到 8000mAh,如今的手机堪称人均行走的「充电宝」。
其中,真我最为激进,该品牌早在今年 5 月就发布了一款搭载 10000mAh 电池的概念机,名字也很直白,就叫真我GT 10000mAh。根据官方介绍,这块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887Wh/L,厚度仅有8.5mm。
(真我官方)
而就在今日,真我官宣会在北京时间 8 月 27 日发布一款电池容量超过 10000mAh的新产品,再次突破行业极限。
对于大电池新机,雷科技自然非常感兴趣,但也不禁开始好奇,超大容量电池到底是过渡,还是未来的趋势呢?
电池超大化,全靠碳硅负极技术?
真我的全球高管透露,搭载超 10000mAh 电池的真我新机理论续航时长可以达到 5.18 天。对于这个成绩雷科技暂时不做评价,但按照雷科技对手机的了解,在芯片功耗和相机功耗没有明显优化的情况下,电池容量每提升 500mAh,就能带来近一个小时的续航提升,而拥有超 10000mAh 的真我新机在续航时长上起码要比主流的 7000mAh 手机多五到六个小时,这个表现只能用恐怖如斯来形容。
雷科技之前也曾对搭载了 8000mAh 电池的荣耀 Power 做过一次详细的续航测试:在不玩游戏、不长时间录像的中强度使用状态下,荣耀 Power 的续航表现可以来到 14 个小时。
(雷科技摄制)
哪怕对于小雷这种一天要用八个多小时的重度手机用户来说,荣耀 Power 也能做到保底能达到 1.5 天的使用时长。
如此安心的「成绩」让小雷在出门时既不用考虑随身携带充电宝,也不用担心被各种共享充电宝刺客「刺伤」。
熟悉手机市场的读者们应该知道,电池容量不断提升的背后功臣是更先进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早期硅碳电池存在寿命较短、占用空间较大等问题,手机厂商普遍将其应用在中端机型上试水,而如今旗舰手机们也逐渐吃上了这波「红利」,突破了过去的「极限值」。
以下月发布的 OPPO Find X9 系列和小米 16 系列为例,其中,仅 6.3 英寸的小米 16 就将电池容量提升到了 6000mAh,而 OPPO 的 Find X9 Pro 更是做到了 7500mAh,相比前代有了巨幅提升。另外像荣耀、vivo 也在研发自己的超大容量电池,预计在今年内与我们见面。
前文曾提到,电池容量的不断增大与硅碳电池技术的成熟分不开关系,早期的硅碳电池硅含量普遍在 3-5% 之内,而荣耀刚刚发布的荣耀 Magic V5,就搭载了全球首次量产的 25% 硅含量电池,隔壁 vivo X Fold 5 行业首发第四代硅负极技术,电池的硅含量达到了12%。
(雷科技摄制)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手机在电池容量暴涨的同时,机身反而变得更薄更轻了。荣耀Magic V5的厚度只有8.8mm,而vivo X Fold5重量控制在217克,甚至比iPhone 16 Pro Max(227克)更轻。
换句话说,如今的硅碳电池已经在技术上十分成熟,厂商都已经「敢」把它应用在定位最高的折叠屏手机上。
不过参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参数带来的实际续航提升。电池确实值得厂商们不断下功夫内卷,但在内卷的同时,也希望厂商们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联合硬件的供应商持续降低功耗,亦或是提升电池的寿命等等。否则,若未来手机电池容量持续增大,续航却提升有限,这项技术的意义可能就不及预期了。
大电池时代,中端机赢麻了?
虽说如今硅碳电池已经覆盖了入门到旗舰折叠等多个产品线,它对不同定位机型竞争力的提升效果也是不同的,谁才是此次技术革命中的最大受益者呢?
雷科技直接说结论:中端手机。
入门级手机虽然能凭借大电池获得一定竞争力,但受限于成本,其在性能、屏幕素质、拍照能力等核心配置上难以突破。这类机型的用户大多对价格敏感度极高,追求 「能用就行」的基础体验,大电池更像是「锦上添花」的附加项,而非决定购买的核心因素。
(OPPO官方)
例如,一款搭载 5000mAh 电池的入门机与另一款搭载 6000mAh 电池的竞品,在价格相差 100 元时,用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前者,毕竟100 元的差价可能比 1000mAh 的续航提升更重要。
换句话说,对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而言,续航的边际提升远不如价格差异重要。此外,入门机的机身设计往往较为厚重,叠加更大容量电池后,重量可能突破 250 克,反而会牺牲握持体验,抵消续航优势。
而定位最高的旗舰手机虽然确实能依靠大电池让自己进一步成为「六边形战士」,但也可能与用户追求的「好手感」需求产生冲突。
就算硅碳电池技术再先进,也很难打破电池容量变大导致体积变大的物理规则,原本旗舰机型就要内置大面积散热模块、高素质相机模组、无线充电线圈,如果电池体积再增大一些,那手机的手感必然会非常糟糕。
例如 vivo 发布的 vivo X200 Ultra,从配置来看雷科技绝对愿意将「安卓机皇」的头衔颁给它,但那头重脚轻的手感和凸起严重的相机模组着实让小雷失去了使用它的兴趣。
(雷科技摄制)
换句话说,旗舰机与入门机有些相似,它的目标群体都不会太在意续航时间,而是能不能在这个价位中给他们提供最好的使用体验。
相比之下,中端手机就在「续航刚需」与「综合体验」中取得了平衡点。中端机型用户群体以学生、职场新人为主:他们既需要手机满足日常社交、玩手游、视频剪辑等中度使用场景,又对价格有一定敏感度,无法承担旗舰机的溢价。
因此超大容量电池对中端机而言,就从「加分项」变成了「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精准适配中端手机的使用场景,这部分用户普遍游玩手游的时间较长,且会经常运行「原神」、「绝区零」这类高负载游戏。而大电池的存在就能满足他们长时间游玩的需求,再加上中端手机普遍支持高功率快充,可以说完美匹配这类人群「高强度使用又能快速补能」的要求。
其次是成本分配更合理,目前很多中端手机开始堆旗舰级配置试图提升自己的产品力,但在雷科技看来中端机无需堆砌旗舰级配置,可将节省的成本集中投入电池技术。例如,某品牌中端机砍掉无线充电模块,将省出的空间用于提升电池容量,再比如砍掉高素质影像模组,将这部分空间和成本投入到散热上。
这种取舍对中端用户而言是可接受的,他们更愿意牺牲无线充电等「非必需功能」,换取实实在在的续航提升。
(雷科技摄制)
最后是差异化优势更突出:在性能、拍照同质化严重的中端市场,大电池成为最易感知的差异化卖点。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搭载 6000mAh 以上电池的中端机销量同比增长 120%,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印证了用户对这一配置的追捧。
此外,中端机的机身内部预留空间更多,更易实现「大电池 + 轻薄」的平衡。如今中端手机既能通过硅碳负极技术塞入超 7000mAh 电池,又能将机身厚度控制在 8mm 上下,重量也保持在 210g以下(常规旗舰手机重量大概为 220g),避免了入门机的厚重感,也规避了旗舰机的设计妥协。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体验,进一步放大了大电池对中端机的价值。
电池技术,还能有什么新发展?
从技术上看,硅碳负极技术仍有提升空间。随着硅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和体积膨胀问题的持续优化,下一代硅碳负极电池有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循环寿命。
相比硅碳负极,半固态电池的潜力可能更大。半固态电池在安全性、结构稳定性、耐高低温能力上,对这些小尺寸产品而言都有明显优势,更何况它在轻度柔性、异形封装方面也更有弹性。
从这个角度看,半固态电池可能不只是手机的下一个「版本答案」,而是整个消费电子产品升级的新起点。就像电池技术从消费电子(如手机)向汽车领域渗透,未来也会从手机继续向更小、更精密的产品扩散。
至于手机电池真的会无限制地「卷」下去吗?显然不会。从工业设计的角度看,电池容量提升终究受到物理空间和重量的制约;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超大容量电池的边际效益或许会递减。
(雷科技摄制)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期待一个阶段性的进步——比如在今年,旗舰机全面普及最新一代硅碳负极电池,将平均水平提升到 7000mAh。
说到底,不管是「硅碳含量」「电池能量密度」,用户希望手机电池技术更领先的根本需求,是希望在轻薄的机身下拥有更强的续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