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新长安”首份半年报:销量增长,营收净利却齐下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磊 未来出行观察 时间:2025-08-27 18:18:15
二季度销售费用环比增加近10亿元

文|未来出行观察

在发布业绩3天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长安汽车,)于8月25日举行了业绩说明会。

作为新长安官宣成立后发布的首份成绩单,长安汽车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呈明显分化态势:销量同比增长6.8%至135.5万辆,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却出现同比下降,前者同比降低5.3%至726.91亿元,后者同比降低19.1%至22.91亿元,降幅在5.41亿元。

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财务数据(图/公告截图)

针对公司营收增长、销量下滑的原因,长安汽车董事、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张德勇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称,今年一季度公司为稳基盘、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市场资源投入力度,使综合单车资源同比增加。同时,因新能源销量提升导致销售服务费增加,以及新品上市推广、品牌宣传等致使广告费用增加,二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环比增加近10亿元,进而影响公司盈利水平。

仅从生产端的角度看,长安汽车降本增效初见成效,上半年毛利率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14.6%,二季度毛利率较一季度环比提升。张德勇说,毛利率提升主要由于二季度公司新能源销售规模进一步增长,产品效益同比改善,以及公司推进提质增效行动所致。

目前,长安汽车除长安品牌这一底牌外,还有深蓝、阿维塔两张先手牌。今年1-6月,长安汽车新能源销量达到45.17万辆,同比增长49.05%,占比达到33.3%。其中,深蓝和阿维塔分别交付新车14.3万辆和5.9万辆,虽实现了70.8%和103.5%的同比大幅增长,但与零跑、理想、鸿蒙智行等新势力头部品牌交付量仍有一定差距。

站在行业角度看,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距,核心源于深蓝、阿维塔定位失焦,叠加用户认知模糊,最终引发战略层面的摇摆与资源配置的内耗。在产品定价上,深蓝品牌向下与长安启源存在部分重叠,向上又进入阿维塔所在细分市场。阿维塔则陷入高端悬浮困境,在价格、辅助驾驶能力、补能网络便捷度方面暂未能建立起差异化竞争标签。

多点出击却协同不足的问题,成为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亟须突围的瓶颈,也引出了其在战略层面的进一步动作。

2月,业内率先传出长安汽车拟与东风汽车启动合并的消息。仅4个月后,曾为长安汽车母公司的兵装集团进一步明确动作,于6月正式宣布将旗下汽车业务进行分立;长安汽车专注整车生产,其股东中国长安更名为辰致汽车,承接长安体系内其他非整车资产,二者将共同组建为一家独立央企。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继一汽、东风之后国内第三家央企汽车集团,朱华荣任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出生于1965年的朱华荣,今年正好60岁。

在新央企成立后的首场媒体沟通会上,朱华荣直言,他发现中国长安汽车面临的天地十分广大,有满满的机会。长安过去所拥有的资源太少、太小,现在突然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

长安启源、深蓝和阿维塔品牌的负责人分别明确了三个品牌的定位。

长安启源面向追求性价比的主流家庭用户,是长安汽车的中坚力量,力争在2027年全球销量突破100万辆。深蓝品牌定位为面向全球年轻新能源用户的科技、运动潮牌,品牌仍将聚焦15万-30万元的中高端主流新能源市场,覆盖纯电/增程产品线,力求在2035年实现200万辆销量。阿维塔承担新央企品牌向上的战略使命,在国内聚焦25万-50万元级市场,海外主力售价区间则在人民币50万-80万元。

当有投资者问及营收增长策略时,长安汽车证券事务代表揭中华表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长安汽车不仅要抢增量,还要增存量。

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推出插混SUV长安启源Q07、换电车型欧尚520、中大型SUV深蓝S09、纯电/增程双动力轿车阿维塔06等新能源车型,产品矩阵不断完善。据揭中华介绍,长安启源Q07发布首月订单量达31057辆,上市后持续月销过万,深蓝S09预售8天订单突破10000辆,带动二季度新能源销量同环比增长。新能源产品单车均价实现提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动营业收入增长。

他说,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金九银十旺季,长安汽车将进入密集产品投放期。长安启源Q07激光版预计将于9月上市,(新央企首款战略车型)长安启源A06将在四季度上市,还有一款全新纯电小型SUV长安启源全新Q05预计于四季度上市。深蓝汽车下半年将持续完善产品谱系,将推出智能轿跑深蓝L06。

根据朱华荣此前公布的消息,新央企整车产销规模目标是,到2030年达到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60%,海外销量占比超30%,努力奋斗成为全球汽车品牌TOP10,成为世界级汽车品牌。

未来5年,新央企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出50多款新能源产品,打造阿维塔、深蓝、长安三大品牌,包括新能源和燃油车。同时,强化前瞻技术和产业新型布局,如AI、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未来10年在新汽车领域投入20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