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国内外古生物专家缘何聚集在这座东北小城?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新华社 时间:2025-08-29 16:25:57

  新华社哈尔滨8月29日电(记者侯鸣、张启明)28日上午11时左右,在位于黑龙江省嘉荫县太平林场深处的一片山脚下,数百名古生物学及地质学专家学者手中拿着铁锤,兴致盎然地寻找曾在此出现过的鱼化石。“你们看,这部分山体中间颜色发黑的位置是很容易出现的,可以在这附近尝试寻找鱼化石。”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名誉主席孙革一手指着山体,一边冲人群说道。话音落下不久,铁锤凿击石头“叮叮当当”的声音便此起彼伏地在山林里响彻开来。

  27日,第四届嘉荫化石保护论坛暨旅游地学研讨会在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开幕,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多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在此。本次论坛暨研讨会以“自然遗产保护促进地学科普与旅游”为主题,共同探讨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地学旅游融合发展。

  1902年,嘉荫发掘出以“黑龙江满洲龙”为代表的大型鸭嘴龙类恐龙化石,是我国较早发现并出土恐龙化石的地方。“截至目前,嘉荫县龙骨山已出土13具完整鸭嘴龙恐龙化石骨架,专家认为龙骨山附近是一座大型恐龙墓葬群,至少还能挖掘出100余具恐龙化石。”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讲解员孙可欣说。


  这是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一角。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01年,嘉荫县经批准在龙骨山建立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公园总面积38.44平方公里,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具有科考、科普教育以及旅游等多种功能,位于地质公园内的神州恐龙博物馆,是一座将自然科学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的综合博物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恐龙和地质地貌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借鉴材料。


  游客在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神州恐龙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嘉荫化石研究保护一直以来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很多国外古生物学家曾在这片土地挥洒过汗水,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我来过嘉荫25次,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近四十年来我与很多中国教授合作,我们共同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83岁的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阿什拉夫说。

  地质公园内有一处“古生物学家雕像园”,为24位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竖立起塑像,其中包括12位外国古生物学家,以纪念他们对嘉荫地质及古生物研究的贡献。

  “2003年,我首次应邀来到嘉荫。此后的无数次重访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国与嘉荫的非凡进步。中国同仁通过国际合作,让恐龙等古生物及其生存的生态系统得以精彩揭示。这座博物馆的建立,更将这份知识传承给后世。”国际古植物学会主席西田治文说。

  “嘉荫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不仅是重要化石发现地,也是国际交流的桥梁。”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王军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