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原创内容
暴雨敲窗,随手设下“等天晴”的状态;考期逼近,“求锦鲤”状态又跃然屏上……种类、样式、功能历经不断丰富的个人状态区,渐渐成为Z世代表达自我、袒露情绪的聚集地。相比在朋友圈中的“精修”“表演”,年轻人对即兴即发的“轻表达”需求,正借由微信状态等社交新场域悄然成势。
“就这样”满足社交的松弛感
“+状态”,是内置于微信的一项社交功能,入口位于“我”页面的微信号信息下方,右侧则有一个隐蔽的圆形按钮,可以查看同时期的好友状态。微信状态设置了多个嵌套结构,并且支持分组可见,如果用户不习惯使用它,甚至就感知不到这一功能的存在。
设置状态时,用户既可选择系统预设标签(如“美滋滋”“裂开”“沉迷学习”等),也可以自定义短语,搭配图片、视频、音乐、表情等内容,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数字社交名片”。发布状态时,提示按钮不叫“完成”“发表”,而是“就这样”,引导用户想发就发,突出互动的松弛感。
“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生活再苦,也不能苦了朋友圈”……2024年以来,微信朋友圈因“人设”“精修”等特质引发社会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等专家认为,为打造人设不断接受自我和他人审查,使用户感到“窒息”,容易引发社交倦怠。
除了朋友圈中的“最好状态”,生活中还存在许多“非完美时刻”。对于互联网大厂里的产品经理来说,为这种“轻表达”提供空间无疑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用户痛点。24小时自动消失机制、模糊化内容呈现、轻量化互动反馈,状态功能的各类机制形成一个“瞬时情绪出口”。有研究显示,用户在微信状态中的互动率比朋友圈高,但互动压力降低,这种“轻表达”特征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
“欲将心事付云端”
“微信状态是属于我的小世界,我会在里面发自己每天拍的实况图片,发后我也会随心情更改”,21岁的大学生小郑感慨,短暂存续、随时抹去的“+状态”,让表达从“精心编排”回归“当下真实”。
从一些受访者对“+状态”的评价中不难发现,用户往往希望通过状态实际触达到真正关心自己的亲密朋友,实现分众化。“谁会看到我的状态我也不知道,但在乎我的人自然会看到。”一位受访者说。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何国平认为,社交媒体各项功能带来的过度链接致使社交负担逐渐积累,年轻人普遍有了在社交媒体“弱化表演”的需求,但又仍然期待“获取关注”。
“如果我想要某个人关注我又不好意思开口,就会发状态”,受访者提及,对于处在暧昧期的对象,或者是发生了摩擦的朋友,自己渴望表达、想要袒露心声又羞于直言时,就会使用“+状态”。
何国平等专家认为,“+状态”具备“阅后即焚”的时效性,又具有低可见性,像一本较为私密的电子日记。“微信状态的位置隐秘性增强了用户的安全感,使用户相信状态进入通道隐蔽且狭窄,适合安放更为私人的心情和想法。”
探索弹性空间
设置类似“电子日记”的功能并非微信独创。在微信之前,社交软件Snapchat和Instagram已经开发实时分享、瞬时可见的功能。为了支持用户“轻表达”,部分平台也开始结合产品特点做文章,例如航旅纵横值机时可自选的飞行状态、抖音推出心情图标、一些视频平台尝试搭载“弹幕式社交”。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生活中,相比令人疲惫的精致表演与泛泛社交,越来越多年轻人更珍视在“稍纵即逝”中留下些许可把握可回味、或苦涩或甜美的瞬间,以此作为情感的宣泄口和压力的缓冲带。
但同时需要看到,由于微信状态“入口隐蔽”“能见度低”“图片模糊化”等,也导致了反馈较少的用户体验。Z世代青年们需要适度的社交距离,但也要适当打开心扉,打破小心翼翼、过度设防的心理。包括社交平台在内的社会各方,应当积极关注青年对“轻表达”“轻社交”的需求,为他们营造既可以自我展示又可以轻松表达的弹性空间。
半月谈实习记者:李思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