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抗战烽火中,他毅然拒绝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投身科研与教育,以坚韧不拔之志培养众多生物学人才。其开创性研究,为中国胚胎学领域奠定坚实基础,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1941年,39岁的童第周受聘为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当时,同济大学迁校来到四川宜宾李庄古镇。童第周靠着借用的干电池、煤油灯,用酒杯代替培养皿,甚至窗台上的阳光做实验,花费所有积蓄购买了一台德国产的旧显微镜,在李庄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尽管科研条件简陋,他还是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
在李庄时期的童第周教授和夫人叶毓芬,叶毓芬是同济附中教师,也是童第周的得力助手,二人被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同济大学校史馆供图
访学李庄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来到同济,惊讶于这样的成果竟产生于条件如此艰难的李庄。
他问童第周:“在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一定要到这样偏僻的山村进行实验呢?”
童第周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
原标题:《为何放弃国外先进的实验环境?他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抗战回响》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作者:解放日报 朱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