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追觅造“中国的布加迪”,不是追风口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伟 凤凰网科技 时间:2025-08-30 22:03:35

摘要:

追觅入局造车并将产品定位于超豪华市场,现在正当时。

科技 出品

新能源和智能化,正为中国自主品牌冲击高端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上市87天,华为与车企合作的尊界S800订单突破12000辆,这款车的起售价是70.8万元,竞争对手包括迈巴赫S系列、宝马7系等百万级豪华车型。今年1月,上市接近1年,售价达到168万元的仰望U9累计交付量超过100辆,也是中国首款达成百辆交付量的自主品牌超跑。

小米SU7 Ultra更为夸张,今年3月1日开售两个小时内就卖完了全年的产能,提前达到了雷军设定的1万辆目标,这款车的起售价是52.99万元,成为豪华性能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这些不同的产品都指向一个相同的现象,用户对豪华车型的需求仍然存在,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催化下,中国高端汽车市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的技术架构优势和智能化进攻豪华车市场,对合资品牌的豪华车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来了一个新品牌。

2025年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宣布造车。正如创立之初执着于研发高速马达,追觅的目标是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立足全球市场推出超豪华汽车,对标车型是布加迪威龙等超豪华车型,计划在2027年实现第一款车型上市。12年前那一份来自创始团队在清华大学“天空工场”的造车计划书正式成为现实。

很多人会认为,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但追觅从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视角来看,造车完全不是“投机机会”,而是检验一家公司在所有其他地方的积累、决策质量、商业能力的管理能力;当前新入局的造车企业还有三个机会,分别是品牌高端化、业务国际化以及组织文化的创新,加上中国成熟的智能汽车供应链,仍有很大机会取得“从有到强”的成功——追觅定义为汽车行业的“苹果机会”。

新能源和智能催化,自主品牌进攻豪华车市场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在30-40万元市场中的占比已经从14.4%增加至39.8%。40万元以上的市场增长更快,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从12.3%提升至42.8%。

政策层面的变化也对传统豪华品牌产生影响。今年7月1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超豪华小汽车征收范围由零售价格(不含增值税)130万元/辆调降至90万元/辆,同时将各种动力类型汽车纳入征收范围。

因此,追觅入局造车并将产品定位于超豪华市场,现在是恰当时机。同时,追觅造车立足于中国市场,拥有“地利”。

用户需求变化,政策扶持,构成了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豪华汽车产品的有利外部条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10年有余,搭建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比较国际知名供应商,国产供应链能更快相应,更高效接收用户需求,因而也能更快迭代产品。

以BBA售价百万车型才配置的空气悬架为例,因传统国外供应商的供货价格较高且研发周期长,造车新势力联合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攻坚。不仅培育了如孔辉科技、拓普集团、保隆科技等成熟供应链企业,车企还和这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空气弹簧、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化,同时大幅降低了相关配件的价格。目前,标配有空气悬架的车型起售价已经由之前50万元下降至20万元左右。

空气悬架的国产化并非个例,在芯片、线控制动、电池、电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汽车新能源化、智能化领域,也出现了诸如禾赛、地平线、伯特利、欣旺达、汇川动力、元戎启行等优秀供应链企业。正因为如此,中国新能源车企得以在产品上率先应用线控转向、半固态电池、大模型等最新技术成果。

追觅造车,已经不是从0-1的起步阶段,也并非从1-10的验证阶段,而是基于成熟的中国供应链,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找准目标用户做出的合理决策。

追觅的起步正是以“技术驱动”。2017年,追觅科技成立。创始团队主攻高速马达的研发,超过了国际龙头的水平——每分钟12.5万转,并在随后把高速马达提升至每分钟15万转。

如今,进军造车,并不是盲目的。追觅认为,与互联网创业讲究窗口期不同,汽车行业的复杂性本身就是一种壁垒,全面考验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品质、品牌和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汽车行业,晚进入的玩家并不一定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时间节点进入市场,而不是盲目追求越早越好、在大家都盈利或者接近盈利的时候进入,可以利用产品本身的盈利来积累技术和加强壁垒。”追觅汽车团队的相关人士说。

实际上,追觅在汽车相关技术上并不是一片空白,除了背靠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作为家清行业的领导品牌,追觅在高速马达、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都有身后的技术积累——智能汽车本质上也是机器人的另外一种形态。

追逐技术的追觅,打通造车的背后逻辑

在推出第一款无线吸尘器V9之前,追觅的创始团队带领团队花费两年时间研究高速马达,他们在实验室里把加速度做到180毫秒,大幅度超过当时最先进的900毫秒水平。最终,研发面世的第一代高速马达每分钟转速达到10万转,接近国际龙头的12.5万转水平,但已经大幅度领先国内同行。

随后,创始团队持续攻克气动、电磁、驱动和电子等技术难点,把高速马达的每分钟转速提升到15万转,效能也同步提高到58%的水平。追觅科技的无线吸尘器V9也是在这个高速马达的基础上进行整机研发的。最终,这款产品凭借出色的性能,开启众筹仅6天就全部售罄。

截至2025年6月30日,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其中发明专利的占比高达45%,覆盖造车所需的高速数码电机、AI算法、传感控制等关键技术。

据了解,追觅的项目也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并在持续扩张。在汽车产品所需的马达、AI交互、智能座舱等领域,追觅的造车团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追觅也集合了造车的另外两个关键要素——品牌和渠道。追觅不吝研发投入,并设立用户调研部门和用户共创机制,将研发方向的选择权部分交给了消费者,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研发策略,建立了“科技、智能”的用户认知。

根据家电行业研究机构奥维云网的数据,追觅的清洁电器品牌是中国线上高端市场份额的第一名,扫地机器人也是中国线上市场行业增速的第一名,在清洁电器领域,追觅已经成为用户心智占有率的第一名。

追觅在中国市场取得多项第一名,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很亮眼。

这意味着追觅拥有了高效触达海外用户的基础。今年前5个月,追觅的扫地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额同比增幅高达178%,在全球18个国家实现了市占率第一。在发达国家聚集的东北欧地区,今年5月,追觅单月销售额的同比增速高达150%。截至今年4月底,追觅扫地机器人在波兰、瑞典、丹麦、芬兰等核心市场均成为第一名。

追觅在海外120多个国家市场的近6000家线下渠道不是简单的销售门店,而是经过多年运营沉淀的高端品牌运营点。在清洁领域,追觅已经具备与戴森,iRobot等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并能以更高定价实现市占率第一,这意味着追觅在海外市场掌握了高端用户的需求洞察与品牌沟通逻辑。

苹果不造车,但中国汽车需要“苹果”

苹果不造车,但中国汽车产业更需要一家苹果那样的公司。追觅已经成为了家清领域的苹果——在高端市场建立了足够的品牌影响力,业务遍及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依靠产品的品质进行竞争。此时追觅宣布造车,就是要抓住汽车产业的“苹果机会”。

追觅认为,在汽车领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首先要具备全要素竞争的能力,这意味着追觅的汽车要在所有关键指标上都要超越竞争对手。比如,在价格、续航里程等所有关键性能指标上都要比竞争对手更优,至少高出10%到20%。此外,如果要在市场上生存,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做到比竞争对手好十倍甚至百倍。比对手做得更好,不是抄袭竞争对手,而是要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

追觅已经在家清领域验证这一点,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和高端品牌势能实现赶超。将这一逻辑平移到汽车产业,这就意味着追觅的量产车型不仅要在性能上追平甚至赶超布加迪威龙,更要依靠中国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优势、智能化体验在用户认知层面形成代际差,从而建立起竞争优势。

其次,追觅需要建立全球销售和制造网络,利用中国的研发及制造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追觅看到,目前中国车企的出海仍主要是面向性价比与中端市场,在超豪华领域尚未开始布局,其中就存在“错位竞争”的空间。

但面向全球市场做超豪华汽车,并不意味着追觅需要为此投入上千亿的资金,在追觅看来,更重要的是资金效率而不是资金规模,而要实现资金的效率,前提就是要做正确的产品,“每一款产品都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200 亿到 500 亿足够支撑。”这是追觅内部的共识。

两年后,当追觅汽车面世,中国超豪华汽车市场不仅多了一款标志性产品,全球超豪华汽车的技术路线也有可能随之发生改变。

标签: 车型 市场 新能源 汽车 产品 自主品牌 用户 供应链 马达 汽车产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