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31日,2025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在连举行。其间举办2025全国人工智能高峰论坛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联合设立渔业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海洋信息技术实验场合作协议”“池塘海参盘点与采捕机器人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捕捞机器人成果转化的战略合作协议”等4个水下机器人技术成果产业化合作项目正式签约。
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海碰子”从业者数量急剧下降
在大连,人们习惯称呼从事海底养殖捕捞的人为“海碰子”。这是一个风险较高的古老职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且从业者数量急剧下降。但是目前在国内,许多海珍品的捕捞,如鲍鱼、海参、扇贝、海螺、海胆等底播增殖型海洋牧场的采捕生产,依靠的仍然是人工潜水和传统工具。“现在几乎见不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愿意从事‘海碰子’这份职业。”大连一家海洋牧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企业养殖品种包括海参、扇贝、毛蛤、海螺、海胆等,目前正逐步应用科技护海,智能采捕,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以人力成本计算,一名潜水员一天需要2000元起步,一天四五个小时是工作极限。”该工作人员介绍,潜水员安全生产一直是企业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消除这方面隐患,也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一般来说,一个采捕团需要两到三名潜水员,水上则需要船长、观测等多名人员。水下机器人应用之后,只需要船长和两三名机器人操作员,就基本能完成采捕任务。
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依靠水下机器人采捕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水下机器人价格不菲,公司预订的单价在二十万元左右,目前操作还是要依靠研发单位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潜水员相比,机器人的应变能力还是短板,不敢派入复杂条件的海域,无法实现对人的完全代替。
机器人代替“海碰子”技术落地还需与市场磨合
山东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组队的大海无量队今年是首次参加水下机器人的比赛。带队老师王永杰告诉记者,他近年来与市场接触不少,目前企业对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大多在巡视、检测等方面,自主捕捞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工程。“和智能手机、无人机不同,水产捕捞的应用面更小,意味着量产存在技术和需求的门槛。”“在成果落地方面,我们的研发团队会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按照企业的实际应用场景配备相应的功能。”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三学生林鹏是多次参加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的老选手。他告诉记者,本次比赛,大连海事大学水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带来了两款自主研发设计的水下机器人。其中一款机器人功能主要面向的是海洋牧场水产品的自主抓取和捕捞,另一款则主要用于水下观测、水下测量,其搭载的声呐、激光尺等设备主要可用来测距,这个配置是将水产品养殖企业的需求落地——之前有海洋牧场方面提出,希望借助水下机器人的自主识别功能,来测量单位面积内的有效海参扇贝产量,根据采样面积计算海域亩产。
林鹏分析,让机器人取代“海碰子”下海自主捕捞,这个愿景眼下还无法大范围实现。技术的落地需要和市场不断磨合,同时,还需要技术人才的不断供给,让企业会买、会用。从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连赛事的历届参赛情况看,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也在迅速迭代。研发成果的市场化方向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稳定性和普适性。各路团队都在努力降低机器人的操作难度,提升抓取效率。
水下机器人大赛相关技术产品已经申请专利150余项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罗钟铉介绍,作为全球唯一在真实近海环境下进行的水下机器人竞技盛事,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大连)今年已经是第九届大赛了。目前水下机器人在捕捞搜救、资源勘探、监测维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的大赛更加注重“场景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设置独立赛道,参赛队伍将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相关的作业项目,更加贴近水下场景的真实作业需求。赛事不仅有国内重点高校、头部科研院所参与,还吸引了机器人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重要的科技交流与成果验证平台。截至目前,相关技术产品已经申请专利150余项,并形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办方希望以赛事为纽带,打通“产学研用”协同链路,为水下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