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免密支付在方便之余,也伴随着一些糟心事,除了误点免密支付,钱扣了都不知道外,还出现了被盗刷的情况。仅某投诉平台上,有关免密支付的投诉就多达6.5万条。该报道刊发后,很快就成为全国热搜。你被免密支付“坑”过吗,也成为热点话题词。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这一功能提供了便捷,但也隐藏着不小的隐患。
之前,“苹果账户凌晨被盗刷162笔”的消息就曾登上社交平台热搜。一名苹果手机用户称,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于凌晨2:50到5:51之间被不法分子连续盗刷162笔交易,总金额超过8万元。无独有偶,更早前也有多名网友在网上发文称,微信或支付宝无故出现多笔扣费,金额从几千元到一万多元不等。后经查证大多是被盗刷。
除盗刷外,媒体调查发现,还存在平台“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的情况。不仅免密选项做得特别显眼,甚至默认勾选,还有一些经营者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小额免密支付和部分银行小额交易无短信提醒的漏洞,在各类APP中植入广告链接,点击广告就会自动跳转免密支付。可取消时却“障碍重重”。从找到取消免密支付入口到取消,至少需要六步。
免密支付的初衷是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更便捷的支付体验。流程可以简化,但安全却不能草率。平台在开发免密支付功能时,首先要设置好防盗刷的屏障,定期升级安全防护措施,放在用户信息泄露,从技术上保护好消费者的钱袋子。平台要意识到,选择哪种支付方式是消费者的权利,既然免密支付可以“一键开通”,那也应该在明显位置设置“一键取消”,让消费者能自由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完善提醒和拦截机制,对于出现异常消费的,可对支付行为进行限制,并作出风险提示。因开通免密支付而出现异常支付的问题,平台应第一时间协助客户处理,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资金流向调查和拦截工作。
同时,监管部门要对免密支付出现的盗刷及取消难等问题引起重视,制定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法规,通过约谈、责令整改、立案调查、关停不规范平台等方式,督促各支付平台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从而推动行业的规范化运行。
对于消费者而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消费是守住钱袋子的第一道防线。在享受免密支付便捷的同时,更要保持警惕。开通后,需定期检查授权应用,对于不常用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及时移除,及时关闭不必要的免密支付,减少潜在风险。
上游新闻 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