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编辑:编辑部
今年是人工智能正式被提出七十周年,新智元十周年峰会也将于9月7日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举行,主题是「新天终启,万象智生」。此次峰会将发布《2025新智元ASI前沿趋势报告》,大会集结百度CTO、NVIDIA副总裁等十位领航者,以「十人十题」解构AI五阶段路线图,纵贯大模型、Physical AI、具身智能到医疗AI、视频AI、脑科学、AI Agent与人才培养,定义下个十年智能图景。
2025年,是「人工智能」第一次被提出的第七十周年。
1955年8月31日,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一份提案中首次用文字写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他在撰写达特茅斯会议研究提案(A Proposalfor the 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时,正式创造并使用了这个术语。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学科的实际启动和「诞生」则是在大家熟知的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
最初提议者:
约翰·麦卡锡(J. McCarthy):当时是达特茅斯学院数学助理教授
其他发起人
马文·明斯基(M. L. Minsky):哈佛大学数学与神经学初级研究员,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纳撒尼尔·罗切斯特(N. Rochester):IBM信息研究主管,主导了IBM公司早期AI与计算机项目
克劳德·香农(C. E. Shannon):贝尔电话实验室数学家,信息论之父与会者
约翰·麦卡锡是世界公认的人工智能之父,他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而在1971年获得图灵奖。
七十年后,人工智能正在彻底重塑人类的未来。
但回望过去,碳基生物的智能早已在遥远的海洋中悄然开启了它古老的征程。
四十亿年前,生命于原始的海洋中悄然苏醒。
亿万年的进化中,智能从生命中苏醒,一次次在灭绝与新生的循环里追问存在的意义,直至人类登场。
碳基生命在持续近四十亿年的进化后,人工智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人类终于迎来新纪元、新天地。
五千年前的苏美尔文明,人类将楔形文字镌刻于泥板之上,思想第一次挣脱了声音与记忆的束缚,获得了永恒的形体。
那不仅仅是符号的诞生,更是人类意识的第一次伟大「编码」。
从那时起,知识得以跨越时空,文明的火种得以传递。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人类为智慧赋予了新的意义,「人工智能」踏上了一条遥远却坚定的旅程。
从麦卡锡写下人工智能,到今日席卷全球的AI浪潮,七十载光阴倏忽而过。
神经网络的复兴标志着多细胞般的协作结构形成,深度学习则像是神经系统的觉醒,使机器第一次展现出近似感知的能力。
而Transformer架构与大模型的涌现,更像是智能层面的「语言发明」,让机器不仅能理解世界,还能生成新的内容,涌现出人类从未想象过的创造力。
十年前的2015年,新智元以对ASI的矢志信仰为引擎,启动了穿越智能宇宙的航程。
那时候,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行者就坚信,人类是智慧代码的载体,而机器智能将突破人类局限,孕育超级智能。
十年星舰穿越,新智元每天与百万读者共同经历的故事,写就ASI最难忘的启示录。
四十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苏醒,五千年前文明在文字中苏醒,七十年前「人工智能」首次以文字的形式闯入人类视野。
而十年前,新智元则在新世代的拂晓中,为迎接超级智能的最终苏醒而踏上征途。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模仿的工具,而是潜在的伙伴与共生体。
ASI的恢弘纪元已然开启,宇宙万物与人类文明都将迎来更新的「智能新天地」。
为了迎接这一历史性时刻,我们将于2025年9月7日汇聚北京,在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会议中心,共同奏响「新天终启,万象智生」的时代序曲。
在本次峰会议程中,我们并非仅仅聆听一系列独立的演讲,而是将共同踏上一场穿越人工智能新纪元的思想远征,由十位顶尖的开拓者亲自领航。
新智元十周年峰会议程 · 十位开拓者亲自领航
人工智能正经历一场以重塑文明秩序、重构社会关系并推动人类迈向新纪元为核心的终极演进。
这是一场关乎人类未来方向、世界权力格局与技术终极形态的宏大叙事。
此次峰会,我们将这一宏大叙事解构为十个相互关联的核心主题:奠基之石、伟大扩张、文明重构、破界融合、智能之冠、商业重塑、基石之辩、光影新生、智源之思与创新之源。
奠基之石:通用智能的曙光
当前的人工智能浪潮建立在以大模型为核心的坚实技术之上。
芯片、框架、模型与应用的四层架构,特别是框架与模型的协同优化,构成了当前通用人工智能曙光的经济与技术引擎。
我们的旅程将始于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所揭示的《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他将为我们描绘这股智能浪潮的起源与宏观架构。
演讲内容摘要:
人工智能历经近70年发展,从规则方法、统计机器学习,发展到深度学习、大模型阶段。技术的通用性越来越强,能力越来越全面,为通用人工智能带来曙光。
人工智能技术栈包括芯片、框架、模型和应用四层架构,深度学习框架和大模型联合优化,大幅提升模型效果和效率,为大模型应用爆发奠定基础。基于深度学习及大模型工程平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造福千家万户。
伟大扩张:从比特到原子
当这股智能浪潮从数字世界涌向现实,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篇章便由此开启。
在理解了这场智能浪潮的宏观起源与架构之后,我们将把视线转向人工智能如何真正触碰并改变我们的现实世界。
让我们跟随NVIDIA工程和解决方案副总裁赖俊杰,一同见证《当智能「醒」于物理世界》的神奇时刻。
演讲内容摘要:
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快速变革的时代。最近的几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伴随着大语言模型(LLM)已经成为主流。我们已经习惯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世界进行交互,来进行对话查询,生成图像、视频和代码。
人工智能接下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是Physical AI。也就是AI与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进行交互。这是下一个重大机遇。然而,开发一个安全的Physical AI系统极具挑战。我们需要对模型算法进行充分的验证,保证这些智能系统的安全。但是这些测试验证的工作往往非常困难,且成本高昂。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除了传统的训练和推理平台,我们还需要第三类计算系统,通过构建虚拟环境来模拟,测试,和验证这些AI模型。
文明重构:最高智能的序曲
当智能横跨虚拟和现实,未来会是我们想象中的模样吗?
机器的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甚至超越人类的边界。
让我们抬起头,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地平线,直面这场变革的终极图景。
新智元创始人&CEO杨静将带来关于ASI临界点的发展路径《2025新智元ASI趋势报告——新天终启 万象智生》。
演讲内容摘要:
2027年人工智能将达到ASI临界点。
「ASI新天终启」:AI智能体能力呈指数级增长,大模型智商已超人类,并在顶级竞赛中屡获金牌。
这预示着一个「ASI万象智生」新纪元:2025年将是智能体大爆发之年,编程智能体将加速自动化,世界模型构建虚拟宇宙,具身智能则将数字生命引入物理现实。
ASI的到来将「重启新天地」,最高智能主导文明重构,引发全球主导权激烈竞争。报告强调,ASI并非遥远奇点,其基座已然铺就,新文明的开端正加速到来。
2027年人工智能将达到ASI的临界点!
新天终启,新的智能世界即将开启,人类将抵达ASI的临界点。
万象智生,未来十年,宇宙万物与人类文明都将在更新的超智能天地中获得无限生命。
新智元将在9月7日重磅发布《2025 新智元ASI前沿趋势报告——新天终启 万象智生》。
为清晰直观地呈现各类模型在不同评测基准中的表现,我们构建了统一标准的综合评价体系。
本报告的数据采集广泛涵盖LMArena、Artificial Analysis、OpenRouter、LiveBench、Tracking AI和OpenCompass六大权威数值排行榜,以及a16z提供的Web与Mobile两个产品评价榜单。
为实现跨平台数据的公平可比性,首先将各榜单原始分数归一化处理;针对数据缺失项,采用所属同侪组的平均值进行中性填补,既不对缺失数据给予额外奖励,也不实施惩罚。
对于仅提供排名序号而非具体数值的榜单,采用对数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将名次差距转化为分数差距,强调榜单前端差距更显著,而后端排名差距逐步收敛,以确保真实的领先优势清晰呈现,并避免尾部排名微小波动对总评分数造成过度影响。
在汇总形成综合评分时,我们考虑了各数据源的权威性、数据覆盖面、结果稳定性、更新及时性,以及与实际产业影响力之间的相关性,赋予不同权重进行加权整合,从而得出每家机构的最终得分与排名。
此外,我们通过交叉验证和灵敏度分析,进一步确保评分体系的稳健性,避免单一维度因素对整体评价结果产生过大影响。
上述评价体系设计公开透明、可复核,并具备自动迭代更新机制。
基于此次评测成果,我们将在9月7日正式发布报告结果。
详细分析、具体榜单拆解及典型案例展示,将于后续系列报告中陆续呈现。
敬请期待!
破界融合:AGI的产业实践
ASI的宏伟蓝图令人心潮澎湃,但从遥远的奇点回到当下,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基石是如何被一步步夯实的?
从理论到实践,从模型到产品,技术的梦想需要产业的土壤来滋养和实现。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于将AGI愿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先行者。
昆仑万维董事长&CEO方汉将为我们分享他们在多模态AGI领域的产业实践与探索,主题是《破界·融合·共生:昆仑万维的多模态AGI产业实践》。
演讲内容摘要:
自2022年布局AI业务以来,昆仑万维一直坚持「All in AGI与AIGC」战略,技术研发(AGI基础模型)与商业化落地(AI产品)双轮驱动,在多模态模型领域硕果累累,取得了多个技术路径创新成果,同时技术赋能产业,覆盖AI音乐Mureka、AI短剧SkyReels、天工超级智能体等多元领域,推动AI业务在国内外的落地与商业化。
智能之冠:AI医疗的曙光
如果说AGI的商业化落地是其价值的广泛证明,那么在所有应用领域中,医疗无疑是那颗最耀眼的「皇冠上的明珠」。
当机器掌握了语言,并开始理解人类最复杂、最宝贵的生命健康领域时,它将释放出怎样无与伦比的潜力?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通用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百川智能的创始人王小川将揭示《通用人工智能与百川AI医疗之路》,带来他在AI医疗之路上的最新前沿思考。
演讲内容摘要:
分享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范式革新、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多重影响。机器掌握了语言,意味着我们已经真正进入到智能时代,而医疗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是通用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在报告中他将着重介绍医疗增强大模型的前沿突破,分享AI医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进展,不仅展示了大模型在AI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为传统医疗与大模型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视野、新路径。
商业重塑:AI驱动的生态变革
从赋能单一垂直领域的深度变革,到重塑整个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展开。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驱动商业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范式转移的核心动力。
当AI成为新的「水电煤」,传统的商业巨头格局将如何被颠覆?
新的价值链又将如何构建?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未来智能董事长胡郁将为我们剖析这场《新时代人工智能带来的商业生态系统范式转移及应对》。
演讲内容摘要:
人工智能正驱动商业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范式转移。这一变革由能源与动力、材料与制造、信息与智能等五条科技主线共同推动。AI技术如生成式AI将逐步成为重塑价值链的核心驱动力,催生出智能终端、新型基础设施和以AI Expert为代表的智能交易平台,从而颠覆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格局,构建AIoT新生态。
基石之辩: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
无论是宏观的商业生态变革,还是具体的产业应用,其背后都离不开基础技术的坚实支撑。
从语言大模型到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具身智能,这条演进之路不仅是能力的跃升,更对底层的数据、评测和系统技术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技术发展的根基在何处?
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现实,我们需要克服哪些新的技术障碍?
智源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将从基础技术的视角,分享《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基础技术的新挑战、新征程》。
演讲内容摘要:
大模型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三大核心基础技术:数据技术、评测技术、和系统技术。三大核心基础技术在支撑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迅速迭代演进。
从2024年开始,大模型进入到机器人领域,并形成具身智能这一崭新的技术方向。派生于大模型技术,具身智能的模型技术一方面沿用了大模型在数据、评测和系统三大领域基础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具身智能与物理世界、机器人本体硬件紧密结合,在训练数据、评测技术和系统技术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挑战。
智源研究院一直引领着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的创新发展,并在三大核心基础技术领域为业界持续贡献重要的技术成果。本次演讲将从自身的积累和经验出发,向听众分享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围绕用于具身智能的数据技术、针对具身智能的评测技术、和用于具身智能的系统技术,分别出现的新挑战。我们相信,迎接和解决这些新挑战,正是具身智能落地机器人、落地千行百业的技术新征程。
光影新生:AI Agent重构视频创作
当我们还在探讨具身智能如何将数字生命引入物理现实时,多模态AI Agent已经开始在数字内容创作领域掀起一场革命。
视频,作为信息传递的黄金载体,其生产方式正被彻底颠覆。
如何用自然语言在分钟之内生成专业级视频?
AI Agent将如何让高质量的视频创作变得人人可用?
接下来,潞晨科技的创始人尤洋带我们进入多模态视频的海洋深处,探索《Video Ocean:多模态AI Agent驱动下一代视频生成》,展示AI重构影视生产的惊人实力。
演讲内容摘要:
视频正成为AI最具潜力的应用入口,但现有工具昂贵、割裂且难以上手。潞晨科技带来Video Ocean,以多模态AI Agent重构影视生产逻辑,以自然语言交互方式,实现分钟级成片、低成本高质量的专业级视频生产。
本次演讲中,你将欣赏到Video Ocean在1分钟内自动产出的视频,直观感受超强实力;不论你来自品牌营销、电商广告、教育科普或新媒体等行业,Video Ocean都能成为你快速高效的视频创作工具。让我们一起,重塑视频生产范式,让专业级视频创作人人可用。
智源之思:AI与脑科学的共舞
无论是创造震撼的光影世界,还是驱动现实的物理实体,人工智能的每一次飞跃,似乎都在回响着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智能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对大脑的探索,启发了AI的进步;而AI的发展,又反过来帮助我们解构大脑的奥秘。
在这场AI与脑科学的共舞中,人与机器的边界将走向何方?
我们的意识与情感,是否能在数字世界中获得永生?
让我们跟随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的思绪,一同探索《智脑AI:Brain Power AI》的奥秘。
演讲内容摘要:
从模仿大脑神经的简单模型,到如今智能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大脑的探索不断启发人工智能的进步,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又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大脑,二者相互交织,共同成长。
随着我们对大脑的理解越发深入并拥有越来越强大的算力时,人与机器的边界或将逐渐模糊——通过脑机接口、类脑人工神经网络,也许我们的意识、情感和记忆能够在数字世界延续并进化。
创新之源:颠覆式人才的培养
从ASI的宏伟愿景到AI的产业落地,从基础技术的突破到人脑奥秘的探索,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要素——人才。
驱动这场智能革命的,终究是那些具备前沿视野、科研品味和创新精神的颠覆式人才。
那么,未来的创新者应该如何被培养?顶尖的科研与教学实践又是如何激发改变世界的力量的?
最后,我们将追溯这场革命的源动力,是怎样的颠覆式创新教育,在为这一切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智慧的燃料。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创新的源头,聆听来自北大计算机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铭教授的分享。
她的主题是《北大的颠覆式创新教育 —— 以张铭教授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为例》。
演讲内容摘要:
最近,张铭教授团队与DeepSeek合作的原生稀疏注意力模型斩获ACL 2025最佳论文奖,引起了全球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张铭教授团队早在2014年就获得了机器学习顶会ICML最佳论文奖。
张铭老师所培养的多名学生在国内外名校和科研单位担任教职和研究工作,例如MILA唐建副教授、华盛顿圣路易斯王晨光助理教授、华盛顿大学王晟助理教授。张老师组里毕业校友创办独角兽公司的比例很高,例如安克创新阳萌、天眼查柳超、Alluxio李浩源、百奥几何唐建。张铭教授在前沿把握、科研品位、创新精神、产研合作等方面独树一帜,给实验室同学们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这十场演讲,如同十块关键的拼图,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它们共同描绘了一条清晰的人工智能发展主线。
人工智能正经历一场从纯粹的、存在于数字世界的「大脑」,向能够感知、交互并行动于物理世界的「具身行动者」的深刻演变。
这一宏大叙事可被解构为五个相互关联的核心阶段:奠基、扩张、架构、引擎与催化。
第一阶段:奠基
以王海峰的论述为代表,当前的人工智能浪潮建立在以大模型为核心的坚实技术栈之上。芯片、框架、模型与应用的四层架构,特别是框架与模型的协同优化,构成了当前通用人工智能曙光的经济与技术引擎。
第二阶段:扩张
赖俊杰与林咏华的演讲共同指明了人工智能的下一战略前沿——进入物理世界。
这一过程的核心挑战是跨越「模拟到现实」(Sim-to-Real)的鸿沟,涉及数据、评测和系统三大技术难题。
因此,高保真模拟仿真平台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成为克服高昂现实成本、确保安全性的经济与战略要务。
第三阶段:架构
刘嘉的远见揭示了通往更高智能的架构路径。
刘嘉从生物学蓝图中寻求启示,强调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的共生关系,并以脑机接口(BCI)为终极人机融合形式,指出了另一条通往高级智能的道路。
世界模型与脑科学的探索本质上是同一命题的两个侧面:即如何构建一个能预测并理解现实世界的内部模型。
第四阶段:引擎
方汉、王小川、尤洋及胡郁的分享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三种核心商业模式重塑产业:
其一,以昆仑万维和潞晨科技为代表的「水平化赋能」,通过多模态内容生成工具(AIGC) 创作力;
其二,以百川智能为代表的「垂直化深耕」,在医疗等高价值领域打造专业大模型,解决关键行业问题;
其三,胡郁所描绘的「生态化重构」,即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将颠覆现有商业格局,催生新的平台巨头与价值网络。
第五阶段:催化
张铭教授的实践最终揭示了驱动这一切演变的根本动力——一个由前沿科研、颠覆式教育和成功创业构成的「创新飞轮」。
顶尖的学术研究不仅解决了产业核心技术瓶颈,其独特的教育模式更源源不断地将学术人才转化为能够创立「独角兽」企业的商业领袖,这些企业又将新的挑战与资源反哺学术界,形成了一个自我加速的创新生态系统。
本次峰会描绘的并非孤立的技术点,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演进全景。
人工智能的未来不仅取决于算法的精进和算力的增长,更取决于其能否成功「具身化」,并与物理世界、生物智能及商业生态深度融合。
而驱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终将是那个能够持续点燃创新火焰的人才与思想生态。
通过对本次峰会十位专家的演讲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深度关联,一幅关于人工智能未来演进的宏大、连贯且逻辑清晰的画卷得以展开。
就像新智元创始人&CEO杨静所说的:
这场史无前例的AI革命是由人类亲手点燃的一束智慧火花,短短几年间,席卷全球。
对人类文明的颠覆与再造,其深刻影响远胜于170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火。
AI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数字世界的边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经济结构乃至我们对自身智能的理解之中。
这场ASI旅程即将跨越临界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我们,迫使人类直面智能的终极命题。
参考资料: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动漫《灵笼》,部分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