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以来,多家互联网大厂投资机器人相关产业。
8月6日,京东入股通用机器人研发商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8月8日,美团入股星海图(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8月20日,百度完成对简智新创(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增投资;
8月22日,小米入股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巨头的目光聚焦,并非心血来潮。
7月31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了全球与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数据显示,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预计将占据全球近半份额,并以近15%的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
图片IDC
在互联网技术创新乏力的当下,机器人领域以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大厂们纷纷躬身入局。
01 腾讯:左手投资,右手自研,搭建开发者生态
在机器人赛道的布局上,腾讯的战略定位十分清晰。马化腾曾在腾讯年报沟通会上公开表示:腾讯希望成为所有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取而代之做硬件,这和我们的整体战略目标一致。基于这一理念,腾讯走出了一条“投资+自研+生态搭建”的特色之路。
早在2017年,腾讯就展现出对机器人领域的敏锐洞察力,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Imageframe和深圳腾讯,参与了优必选的股权转让和C轮融资,合计斥资约1.2亿美元。优必选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此次合作成为腾讯切入机器人领域的重要起点。
2021年5月,腾讯再次加码,与美团、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联合投资普渡科技,助力其完成5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推动普渡科技打造全方位商用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时间来到2025年3月,腾讯又将目光投向智元机器人,认缴出资165.6749万元,持股比例为2.0591%,持续拓展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版图。
从资本布局到自主研发,腾讯正一步步把“投资版图”延伸为“开放平台”。
2018年,腾讯成立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X,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先后推出四足机器狗Max、轮腿机器人Ollie、人形机器人“5号”(小五),为后续开放平台的搭建奠定了基础。
2025年7月,腾讯RoboticsX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这是国内首个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大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的具身智能软件平台。首批合作企业就囊括了宇树科技、越疆科技等国内知名机器人公司。
图片腾讯云
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表示,Tairos具身智能平台致力于为机器人本体与应用开发商补齐关键软件能力,就像为各类机器人装上“大脑”,让机器人具备感知世界、规划任务以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从被动执行指令的机械体进化为主动适应现实世界的智能生命体。
02 京东:供应链场景下的具身智能布局
与腾讯用开放平台把“朋友圈”越做越大的战略不同,京东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更侧重于自身核心业务场景——供应链。
3月25日,京东正式宣布进入具身智能领域,并成立了专门的业务部门,聚焦于家用场景的智能产品研发以及具身智能技术在供应链场景的应用。
随后,京东投资了多家具身智能企业,为供应链场景的技术落地储备资源。
5月,京东与上海具身智能基金共同参与了智元机器人的新一轮融资。
7月,京东再次出手,接连投资了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千寻智能等三家具身智能企业。
这些企业在机器人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各有所长,能够与京东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在供应链与家用两大场景的协同发展。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表示,“京东对具身智能的观念是开放的,不局限在人形机器人,所有在物理世界能够跟用户交互、还有一定情商智商的机器人,都是京东合作的方向。”
这一开放理念也体现在京东的生态站位提升上。2025 年 8 月 8 日,在北京举行的机器人世界大会上,京东以电商平台和赞助商的双重身份参展,集中展示了无人货架及物流场景下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将供应链场景的技术落地成果直观呈现,同时也为更多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合作对接的窗口。
03 小米:生态链模式的复制与创新
雷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小米的长期发展战略是“人车家全生态”,而机器人作为连接“人、车、家”的重要纽带,无疑是这一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基于这一战略定位,小米在机器人领域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产业链投资”双轮驱动的道路,充分复制了其在手机、IoT领域成功的生态链模式。
在自主研发方面,小米进展迅速。
2021年,小米发布了首款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2022年,小米自主研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大)正式亮相。
目前,CyberOne已在小米汽车工厂启动分阶段落地测试,承担物料搬运、设备巡检等任务,未来有望成为智能制造的重要一环。
图片小米官网
除了自主研发机器人本体,小米在机器人产业链的投资布局也十分广泛,且投资策略与“性价比+生态链”的商业模式紧密结合。
通过早期投资和订单支持,小米能够帮助产业链上的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核心零部件的价格优化。
在传感器方面,小米智造基金今年5月参投了坤维科技的B轮融资。坤维科技专注于六维力传感器的研发与生产,其产品为小米人形机器人CyberOne提供了关键的力控核心部件;在工业机器人方面,2023年,小米就以1.5亿元入股斯坦德机器人;此外,小米智造基金还通过战略配售的方式布局机器人产业链,在金杨股份IPO时,小米对其进行了战略配售,占股2.51%。
一直以来,小米以在IOT上的无界扩张被人熟知,但如此频繁且大规模地聚焦单一领域展开投资,在小米的生态布局历史上也并不多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米对机器人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心。毕竟,机器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落地成效。
04 阿里:云计算与AI赋能机器人生态
与其他大厂不同,阿里主要通过云计算和AI技术赋能,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为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落地提供底层支撑。
2023年,前阿里达摩院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陈俊波创建了有鹿机器人,并联合阿里云通义千问共同发布了具身智能大模型LPLM-10B,标志阿里将云计算和AI技术优势拓展至机器人领域。
在物流运输方面,阿里的优势得到充分彰显。
图片阿里巴巴菜鸟网络
阿里旗下的菜鸟智能仓储机器人可借助大模型快速匹配货物存储位置,实现货物的自动存储、检索和搬运,大大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和物流作业效率;分拣机器人则依托模型提升包裹分类准确率,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包裹进行分类和分拣,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物流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除了支持有鹿机器人这类由技术骨干孵化的项目,阿里巴巴还通过积极的资本布局,构建其机器人生态。
在关键部件与感知领域,2018年5月,阿里通过旗下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对奥比中光进行增资,投资7.33亿元获取其9.3%的股权,此后多轮增持后最高持股比例达13.56%,长期位居第二大股东。
在人形机器人整机领域,2024年5月,阿里通过旗下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通用机器人公司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变更。随后,阿里多次参与了逐际动力的多轮融资。截至目前,杭州灏月成为了逐际动力仅次于创始团队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4.6895%。
为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金额超过去十年总和。
今年,阿里云通义大模型业务总经理徐栋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分论坛上透露,阿里希望将阿里云发布的通义千问Qwen模型家族中新一代端到端多模态旗舰模型Qwen2.5-Omni应用于具身智能产业,为硬件设计赋予更多智能。
05 美团:从配送场景切入,拓展机器人应用边界
作为生活服务领域的巨头,美团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紧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以配送场景为切入点,围绕“投资整合资源、配送场景落地、多场景拓展”三大方向稳步推进,不断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边界。
一方面,美团通过投资布局,有效整合了产业链资源。
2024年2月,美团战投参与了宇树科技近10亿元的B++轮融资;随后,美团战投和美团龙珠又参与了宇树科技的C轮融资。目前,美团已成为宇树科技最大的外部股东。
同年,美团战投还参与了银河通用机器人近7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持股14.98%,成为银河通用的第二大股东。
另一方面,美团依托自身庞大的配送业务场景,积极推动配送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打造出“空中 + 地面” 的立体配送网络。
在低空物流领域,美团无人机已经初步完成了自主飞行无人机、全自动化收发餐机场以及无人机运行软件体系的研发工作。截至目前,美团无人机相关专利数量已超过400件,累计完成配送订单超30万单。
在地面物流层面,美团通过自研自动配送车“魔袋20”,有效补充地面运力,提升“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尤其是在高校、社区等封闭场景,实现了从“站点到用户” 的无接触配送,大幅提升配送效率。
此外,美团还积极探索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其他业务场景,不断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边界。
基于场景特点和机器人技术,美团以24小时药店为试点,与银河通用联合打造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由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自主完成补货、取货,识别商品并交付顾客等一系列操作。
目前,Galbot已在北京7家无人药店“上岗”,且计划在2025年内推广至北京、上海、深圳的100家药店。
06 百度:聚焦技术融合,让具身智能“跑” 进现实
如果说美团的优势在于场景落地,那么百度的核心竞争力则体现在“技术+生态”的双重赋能上。
自2018 年投资机器人领域自媒体 “机器人之心” 开启布局以来,百度的机器人战略始终围绕 “AI 技术融合” 展开,此后投资节奏逐步加快,涵盖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大脑、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等多个领域,为技术融合积累了丰富的合作伙伴资源。
在基础设施层面,百度智能云打造的百舸GPU算力平台,能够将集群有效训练时长提升至98.8%,大模型推理训练速度大幅提升30%-60%,为百度后续的产品落地奠定了基础。
2025年4月,百度智能云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机构合作研发的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40分42秒完成21.0975公里赛程;随后在8月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天工”又以21.50秒的成绩斩获百米短跑冠军。
生态协同方面,百度采取“降低门槛+激活创新”的策略,将自身AI技术优势向全产业链开放。
2025年2月,百度智能云与智元新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具身智能生态解决方案、关键技术研发展开深度合作:在教育科研领域,双方结合百度智能云的视觉大模型平台、边缘计算板卡,以及智元新创的数采机器人、开源机器人产品,共同打造开发平台,推进技术普惠。
目前,百度的技术与生态资源已开始向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生活等领域渗透,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商业化落地。
07 字节跳动:算法驱动,探索机器人多元应用
字节跳动的机器人探索起步相对较晚,始于2020年。
基于“服务内部业务”的核心思路,字节机器人的首要落地场景锁定为抖音电商的仓储分拣、打包环节。
目前,字节跳动机器人团队研发的轮式物流机器人已成功实现量产,累计生产超1000台,并在多个场景广泛应用,不仅覆盖抖音电商仓,还吸引了比亚迪电子、顺丰等外部客户。
据悉,该物流机器人具备自主学习、路线规划及精准到达目的地的能力,有效提升运输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此外,字节跳动通过投资覆盖多领域机器人企业,进一步拓展生态边界。
2020年1月,字节跳动旗下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入股工业制造领域的崧智智能,不仅成为新增股东,同时,字节跳动投资总监杨洁还担任公司董事,助力崧智智能的AI技术向B端工业场景延伸;
2021年8月,字节跳动领投物流搬运领域的炬星科技超2000万美元B轮融资,强化在物流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布局;
2025年4月,字节跳动旗下锦秋基金联合蚂蚁集团,领投AI机器人公司星尘智能数亿元A轮融资,进一步加码具身智能算法研发。
08 结语
从互联网大厂的布局脉络,可以看到机器人的产业的竞争,正从“单兵突进”转向“生态共舞”。
热潮之下,行业的挑战同样清晰可见。技术层面,硬件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需突破材料、精密制造等多重壁垒;软件端,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训练依赖海量高质量数据,“数据荒” 与高成本仍制约着机器人从 “机械执行” 向 “自主决策” 进化。应用落地中,无论是面向消费端的人形机器人,还是服务于产业的商用机器人,价格门槛、场景适配性、运维成本等问题,仍需时间逐一破解。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场景不断拓展,机器人将逐步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构产业模式与生活方式。
这场由互联网大厂引领的产业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