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近40年前从南极冰架断裂后,代号A23a的冰山长期位居世界“巨无霸”冰山榜首,它的旅途也一直受到全世界科学家的密切检测。然而,卫星图像显示这座冰山正迅速解体,研究人员预计它有可能在几周内变小到无法辨识。
A23a。图据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A23a的块头还居巨型冰山之首,面积达3672平方公里、重近一万亿吨。而现在,据欧盟地球观测项目“哥白尼”卫星图像分析结果显示,A23a的块头比原来小了一半多,不过面积仍有1770平方公里,最宽处达60公里。
一天能漂20公里
世界最大冰山“逃离”南极洲
1986年的10月5日,南极上空的苏联卫星发现南极海岸的一大块冰架断裂,这便是A23a号冰山。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沉重的A23a冰山就像一艘搁浅的巨轮,牢牢地固定在威德尔海。
然而,随着冰山底部的融化,海底再也无法缚住这块庞然大物。2020年8月,洋流和风推动着A23a北上“逃离”威德尔海,不少科考船和游轮都曾经近距离观察过它。不断融化的冰山也释放出矿物质,为浮游植物提供养料,浮游植物则是磷虾的食物,海鸟和海狗又将磷虾吃掉,靠在浮冰上休息——形成了一套独属于南极的生态系统。
这张图片显示当地时间2024年11月25日南极海岸附近的冰山A23a。(美联社发布)
今年3月,A23a停留在南大西洋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科学家一度担忧它与岛屿发生碰撞,可能威胁企鹅、海豹等动物生存。5月,这座冰山再次移动,向北漂流。卫星图像显示,最近几周,A23a的漂流速度明显增快,有时候一天最远能漂20公里。同时,受温暖海水侵蚀与海浪冲击影响,它的解体进程也骤然加速。
“这座冰山能坚持这么久,着实令人惊讶。” 英国南极调查局物理海洋学家安德鲁・梅杰斯表示,多数冰山难以漂流如此之远,“正是因为体量巨大,它比同类坚持得更久、走得更远。”
随着A23a解体,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冰山D15a跃升为世界最大冰山,A23a退居第二。研究人员预测,随着南半球春季到来,海水持续温暖,A23a可能会迅速分解为难以辨识的若干部分。
冰山从冰架断裂脱落是一个自然过程。不过,研究人员认为,南极冰架近来流失冰的速度加快,或许与人类行为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相关。
冰山中还有一座科考站
——德鲁日纳亚1号站
A23a的北上之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1986年随A23a一起从冰架上脱离的,还有一座科考站。彼时,这座科考站已建成11年。
公开资料显示,1975年12月,苏联科考队在菲尔希纳冰架上建立了德鲁日纳亚1号站,站点离冰架边缘只有1.5公里左右,因为那里有一个天然的冰港,是物资船停靠补给的理想地。
在被启用的11年里,德鲁日纳亚1号站完成了附近冰川和海域的地质测图工作,建起了十六栋住宅活动板房、军官室、发电厂、广播电台、仓库和浴室等建筑,甚至有一条跑道供滑雪起落架飞机起降,还有直升机停放和加油的区域。
为适应南极极端气候,德鲁日纳亚1号实行 “季节性驻留” 模式:夏季常驻150人开展科考,冬季则进入 “封闭保护” 状态 —— 人员全部撤离,仅对设备进行维护,待来年夏季再重启运作。所幸,当它随着A23a漂向威德尔海时,正值南极的冬季,当时科考站内空无一人。
1987年2月,苏联派出了远征船卡皮坦·康德拉季耶夫号来追踪冰山。登陆小队乘直升机飞上冰山,发现科考站毫发无伤,但已经被埋在了厚厚的积雪之下。他们决定抢救站内的贵重设备和建筑预制件,把它们搬到刚刚建立的德鲁日纳亚3号科考站内。
在那以后,德鲁日纳亚1号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今年一月,我国一位江苏探险家在该冰山外侧发现遗留油桶等物品。经英国斯科特极地研究中心确认,这些油桶来自1986年消失的德鲁日纳亚1号。
综合新华社、科普中国、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