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人民币,大消息

IP属地 中国·北京 国际金融报 时间:2025-09-13 18:30:02

在当前格局下,中欧续签本币互换协议,聚焦共同利益,释放了货币合作的重大政策信号,对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具有积极意义。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清算银行行长例会期间,分别与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瑞士国家银行行长施莱格尔和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沃尔高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双边金融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这三份协议总规模达5400亿元人民币,旨在进一步便利中国与欧洲地区的贸易与投资本币结算,有效降低汇兑风险和交易成本。

分析指出,在当前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持续演进的背景下,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巩固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功能,也增强了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与认可度。

中欧双边互惠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指一国(地区)的央行与另一国(地区)的央行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方可以一定数量的本币交换等值的对方货币,用于双边贸易投资结算或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到期后,双方换回本币,资金使用方同时支付相应利息。

简单来说,两国央行约定好汇率、额度和期限后,两种货币可直接兑换,不需要第三方货币(如美元)进行清算,有效解决了汇率波动风险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的货币合作由来已久。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在2013年10月首次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支持与维护金融稳定,此后该协议多次展期。

这一次,中欧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协议有效期为三年。中瑞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170亿瑞士法郎,协议有效期为五年。中匈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400亿元人民币/1.9万亿匈牙利福林,协议有效期为五年。

央行表示,上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续签,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双边货币金融合作,促进中国与相关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雪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互换旨在促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国与欧盟均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经济总量超过全球三分之一,贸易量超过全球四分之一。经贸合作始终是中欧关系压舱石,中欧合作也是世界经贸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在当前格局下,中欧续签互换协议,聚焦共同利益,释放了货币合作的重大政策信号,对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具有积极意义。这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支付使用便利性,提升人民币投资的市场信心与国际认可度。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美元流动性紧张与金融市场波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多家主要经济体央行陆续扩大此类货币合作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自2008年起开始与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至2025年5月末,仍在存续的协议共32份,总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

美联储也通过“美元流动性互换安排”(Dollar Liquidity Swap Lines)与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保持长期合作,以缓解全球美元融资压力。相比之下,中国人民银行的互换网络展现出更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合作伙伴既包括欧盟、瑞士等发达经济体,也覆盖巴西、俄罗斯、印尼、阿根廷等众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还包括部分非洲和东盟地区经济体。这一布局既支持中国企业跨境贸易的本币结算需求,也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战略。

今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巴西中央银行、土耳其中央银行分别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分别为4000亿元人民币/878万亿印尼卢比、1900亿元人民币/1570亿巴西雷亚尔、350亿元人民币/1890亿土耳其里拉。

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6月末,在已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为807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动用外币余额折合人民币约4亿元。这些安排为促进双边贸易与投资往来提供了实质性支持。

降低美元依赖

中国与欧洲三大央行续签本币互换协议,正处于全球降低美元依赖趋势日益明显的宏观背景之下。

近年来,伴随美国频繁运用金融制裁工具、货币政策剧烈波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主动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和贸易结算货币的多元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5年第一季度的报告,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占比已从2000年的逾70%降至57.7%,延续近年缓慢下行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表示,尽管美元仍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国际货币职能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替代,但地缘政治风险和金融制裁的频繁使用已显著动摇多国对美元的信任。各国日益关注美元资产的稳定性及潜在持有风险,并积极寻求替代性支付和储备手段。

在这一过程中,多个经济体纷纷增持欧元、人民币、黄金和瑞士法郎等资产,以实现储备结构的优化。特别是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和对冲工具,吸引力持续上升。

世界黄金协会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166吨,维持在历史高位。2022年至2024年,各国央行年度购金量已连续三年突破1000吨。

资管机构Crescat宏观策略师塔维·科斯塔更指出:“自1996年以来,黄金在除美联储之外的央行储备中占比首次超过美国国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今年8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通胀温和回升,经济放缓预期增强,推动美联储释放降息信号,美元走势随之趋弱。这一系列变化促使多国央行重新评估美元资产的可靠性,加速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进程。

赵雪情表示,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削弱世界多边架构,严重损害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实质上,美元地位受益于“全球化”及其系统性制度整合。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促使人们重新评估美国政治风险与美元避险属性,今年4月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去美元化”给出了最直接的反应。尽管当前美元体系尚未达到崩塌临界点,但其信用锚已经松动,“去美元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且波动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增速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通过多年系统性建设,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功能持续增强,其在跨境结算、金融交易与价值贮藏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成果日益显现。

今年6月,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作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高速公路”,2024年累计处理跨境支付金额175.5万亿元,同比增长42.6%。

截至2025年8月末,CIPS拥有176家直接参与者、1531家间接参与者,覆盖了全球180多个国家的4900多家法人机构。

今年6月,南非标准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等六家外资机构成为CIPS直接参与者,标志着CIPS境外外资直接参与者首次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

乌兹别克斯坦奥克托银行(Octobank)中国区首席代表李紫建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跨境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机构可以凭借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跨境支付、结算、融资等一站式金融服务。CIPS为处理相关业务带来了诸多便利。一是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操作风险和成本;二是提高了资金清算效率,加快了业务处理速度,增强了银行的服务竞争力。”

赵雪情指出,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半个多世纪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北美、欧洲、亚洲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发展已形成多元依存的经贸合作关系,“全球南方”经济总量占比超过40%,呼唤适应新时代的国际货币格局。未来,人民币有望代表亚洲和“全球南方”,与美元、欧元形成三元架构,将为国际货币体系注入稳定力量。

高盛认为,中国制造业实力的提升,及地缘政治变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机遇。“尽管美元在未来许多年仍将是主要储备货币,但这并不代表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占有率将保持不变;新兴市场国家多元化的需求,或将为未来几年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增添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