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科技护航听障康复,推开声门听到爱|聚焦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华夏时报 时间:2025-09-16 16:33:02


本报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一场关乎2054万听障人士未来的科技变革,正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悄然发生。

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听障学生小张(化名)在听觉言语康复/低视力展区驻足,并小心翼翼戴上一款最新的助听设备。“当清晰的声音传入耳中,我感觉脚下的地板,流动的空气都鲜活了起来。”小张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自从3岁时因“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导致听力下降,他已经习惯了生活的模糊和遥远。

在2025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现场(下称“福祉博览会”),有成千上万像小张一样的听障人士,体验着科技创新带来的听觉奇迹。这一瞬间的定格,意味着2.2亿中国听障人士正在迎接全面康复新时代。

黑科技重新定义听觉体验

作为人气最旺的区域之一,听觉言语康复/低视力展区囊括索诺瓦、联影、爱听、博音听力、科大讯飞、韶音等听力辅具品牌,展示各类助听器、扩音耳机、集音器、语音识别软件、听力检测设备等听力辅具新品。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企业将福祉博览会作为新品首发舞台,其中有52家展商带来59款新品首发与展示。如科大讯飞带来面向听障用户场景深度需求的讯飞字幕辅听设备;博音听力发布两款革命性新品——通透精灵Pro对话通话增强蓝牙耳机与骨导助听器四代Max等。对此,中国残联表示,首发活动的举办不仅是一个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的舞台,同时是一个汇聚供需、链接产学研、促进项目落地与项目合作的平台。

走进博览会现场,一款款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听设备令人眼前一亮。在联影微电子展区,推出uOrigin源医疗级助听器。该设备依托自主研发的“异构六核定制芯片”和“边缘侧神经网络算法”双轮驱动,打造出首款真正适合国人语言习惯的医疗级助听器。设备在每一个独立、可调通道下,全方位搭载了智能降噪、反馈抑制、方向性麦克等多项先进算法,提供自然舒适的听感。



爱可声助听器作为国内首家拥有助听器算法的高端全数字助听器生产商,同时是杭州亚运会官方助听设备供应商及世卫组织中国助听器唯一供应商。本次携带红宝石隐形助听器、无线蓝牙音频充电助听器、智能迷你耳背式助听器等产品参展,并将远程验配技术应用于多款产品中。其中灵犀智能助听器应用无线编程技术,用户可直接通过手机APP完成自测听力、参数调整及专业验配,实现“一键验配、远程升级”,大幅提升便捷性与个性化体验。

博音听力的两款新品——通透精灵Pro对话通话增强蓝牙耳机与骨导助听器四代Max,均搭载远程麦克风,可实现高清语音低延迟传输,适用于会议、家庭聚会和日常生活。同时,还可以远端使用,方便看护婴儿、监护老人和守候门铃等。展会现场,由持证专业验配师一对一服务,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体验。


AI与听力辅助的深度融合成为本届博览会的一大亮点。科大讯飞携字幕辅听设备参展,该设备面向听力障碍的青少年、成人、老人,提供简单易用的离线字幕辅听功能,解决信号差、保密会议、上课等特殊场景下的字幕辅听需求。


(福祉博览会现场,国务委员、国务院残工委主任谌贻琴走访科大讯飞展区,央视新闻)

韶音科技展示的骨传导助听器,采用不入耳的设计,适用于中耳炎、小耳畸形、骨膜破损、听骨链硬化等中耳与外耳疾病患者的听力损失康复。潮流耳机外观设计让佩戴者摆脱听障标签,接受度与佩戴依从性更高。

在听力王国索诺瓦集团展台,核心业务品牌包括峰力、优利康、汉莎通、领先仿生、AudioNova海之声、森海塞尔等均亮相。据悉,索诺瓦集团创立于1947年,总部位于瑞士,公司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听力解决方案,产品覆盖个人音频设备、无线通信系统、听力保健服务、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此次展出的Advanced Bionics(领先仿生公司,简称AB耳蜗)高分辨率Ultra3D人工耳蜗植入体引起了专业观众的广泛关注。这意味着患者在进行3.0T MRI检查时无需额外准备或手术干预,检查结束后,只需简单佩戴上外部声音处理器即可继续恢复聆听,从而标志着人工耳蜗进入了3D磁铁技术的新阶段。


听力健康迎来“钻石五年”

尽管技术不断创新,我国听障康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等,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据推算,中国约有2.2亿人患有听力损失,60岁以上人群听力损失现患率约为45%。

对此,博音听力董事长兼CEO江显全指出,“我国听力健康服务存在“筛而不跟、配而不管” 的断链现象。目前中国助听器整体渗透率不足5%,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30%。与此同时,我国每10万人耳鼻咽喉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足4.2人的目标。因此,听力检测的技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充实。”

面对听障康复领域的挑战,国家层面正在加大支持力度。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国残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按照“预防为主、主动识别、早期发现、重点干预、有效康复”的基本原则,面向全年龄段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持续加强耳与听力健康工作。

对此,江显全认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听力行业的钻石五年。政策东风将加速‘专精特新’成果的临床转化与市场推广,放大AI赋能的力量,助力国产助听器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跃迁。到2030年,中国不仅能解决本土听力健康问题,还将持续输出‘中国方案’走向全球。”

而在政策支持力度空前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听障康复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如科大讯飞联合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发起的“听见AI的声音”关爱听障人士公益行动,使用“讯飞听见”APP将实时语音转化成文字,帮助听障人士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截至目前,该行动已累计为听障人士提供超2亿分钟的免费转写服务。

伴随技术的发展和支持政策的完善,中国听障康复事业前景可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探索医工、医技结合,推动耳科相关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听力检测、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在福祉博览会现场,助听器试戴者的张张笑脸令人难忘。技术的温度不在于科技本身有多复杂,而在于它如何真切地改变人的生活。随着更多科技产品的落地和政策红利的释放,一个“有爱无碍”的听觉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