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市象 安德鲁
在安徽合肥,有3家明星企业(江淮、蔚来和科大讯飞),它们在智能制造、AI科技等领域属于行业标杆,但颇有转折性的是,这几家公司背后都有利润上的结构性矛盾。
如果说江淮是因为曾经错失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窗口,蔚来是换电重资产模式影响了盈利,科大讯飞作为人工智能企业,在时代红利、赛道类型、底座能力(人工智能国家队)、政府支持等商业化因素皆具的背景下,仍在交出不太亮眼的财报。
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实现营收109.11亿元,同比增长17.01%;归母净利润亏损2.39亿元,同比改善40.37%;扣非后净利润为3.64亿元,同比改善24.62%。
「市象」注意到,这是自2024年以来,科大讯飞连续第二次半年度业绩亏损。
亏损在讯飞的财报历史上不算什么新鲜事,不过这组数据还是折射出讯飞利润困境的深层矛盾,尤其是作为AI明星企业,讯飞又为何逃脱不了近年持续亏损的枷锁?「市象」梳理相关信息发现,讯飞的利润没有神秘消失,而是被两条费用曲线与业务结构掩盖:
其一,C端业务增长快、回款好,算得上是未来现金流水泵,但为了持续赢得市场竞争,需要不断进行渠道建设与品牌投放,拉高费用率,利润兑现滞后(财报显示,讯飞2025H1销费支出同比增加28%,C端渠道投放则增加90.5%)。
其二,规模大且高毛利的BG端业务(如智慧教育、医疗信息化)账期慢。由于讯飞是B+G+C多轮驱动的业务模式,BG端业务(如政企、行业项目)虽能带来稳定现金流,但回款周期长、单一项目的利润也并不丰厚。
另外,AI企业在大模型内卷时代研发支出已大,讯飞2025上半年该项支出23.92亿元,同比增长9.2%,占营收的21.92%,一定程度上影响利润。
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讯飞陷入B端输血C端,C端尚未反哺的环境,以至于时常被外界投资者诟病有收入没利润利润依赖政府补贴,表面看这仅是讯飞面临的财务压力,本质上却是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探到快速贡献现金流和规模利润的曲线。
在「市象」看来,讯飞尚可在C端业务领域更加激进,在稳住基本盘和顶天立地创新的经营理念中,探索更大规模的C端业务。
01 C端业务是商业闭环必经路
从上半年看,讯飞的C端业务(AI学习机、办公本、翻译设备等硬件产品)增长最快,且占比达到32%,彰显C端业务在经营层面的巨大商业价值。
其实,即便从全球商业史看,C端市场也始终是主要科技巨头的利润基石。
以3C消费领域为例,2024年,华为终端业务营收3390亿元,占总营收39%,考虑到可穿戴设备、高端手机的价格水平与溢价空间,可穿戴设备、高端手机成为华为的重要现金与利润来源。
同样,苹果凭借iPhone单品年销2.3亿部,毛利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至于小米则是一家纯粹定位于服务消费者领域的企业,小米通过智能手机+IoT生态,C端收入占比超70%。
在《财富世界500强》全球最赚钱的50家公司里,除了芯片制造、石油/国电/银行等领域的企业外,大多也是依托于C端业务获取丰厚的利润与商业品牌效益的公司。
上述案例似乎可以揭示一个商业规律:C端业务不仅能提供高毛利,更能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边际成本,形成更可持续的现金流。
回到讯飞身上,考虑到其既B又C的业务属性和先从事BG端再从事消费者业务的企业发展历程,或许华为的转型路径对讯飞更具参考价值。
2009年,华为抓住3G转4G的技术变革,推出千元3G智能手机C8500,百日内销量破百万,开启消费者业务崛起之路。任正非也曾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消费者业务的目的就是挣钱,从而持续为ICT基础设施、云计算等业务输血。
客观地讲,C端提供现金流的策略,正是讯飞在AI时代更需要复制的。
从商业模式上看,C端与B端的确有本质区别,一般情况下,B端依赖项目制,客户决策周期长、定制化需求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C端则通过标准化产品触达海量用户,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以讯飞学习机为例,其核心技术AI精准学可复用至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用户规模越大,单位研发成本越低。这种特性使得C端业务一旦突破临界点,将带来指数级增长。
恰好在此领域,讯飞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全栈式AI能力,作为国内唯一同时布局B端和C端的AI企业,讯飞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积累的垂直数据(如500万题海库、1.1亿份电子病历)可反哺C端产品,形成技术壁垒。
例如,学习机整合全国学校的真实数据,使得AI分析更精准;翻译机融入医疗场景的语音交互经验,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准确率。这种B+C协同效应,正是讯飞区别于商汤、云从等纯B端AI企业的关键。
02 更大的利润在核心品类
经过多年布局,讯飞C端业务形成了一定积淀。
一方面是教育硬件上的投入优势。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Q2,讯飞AI学习机销售额登顶中国学习平板市场,高端市场份额超60%,连续四年稳居高端领导者地位。
讯飞在此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内容双闭环,比如,星火大模型在2025高考盲测中,作文评分第一、数学成绩超140分(满分150),教育实用性获实证;整合500万题海库,实现学-练-测全流程AI化。这种差异化优势使得学习机复购率达35%,私域流量池超2.1亿用户,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提升空间巨大。
另外一方面是多市场业务的持续增长,这基本构成讯飞C端业务发展的第二市场。目前,办公本登顶日本Makuake平板众筹榜首,韩国Wadiz平台全品类第一。而翻译机、录音笔等硬件在重点国家营收增长346%。
考虑到目前讯飞的C端业务已成为增长最快的业务(特别是,上半年学习机业务实现同比增长超过100%),加上生态协同的底层支撑,讯飞在此赛道具备了更加激进发展的基础。
至于品牌力,在当下竞争环境下,也显得关键,原因是讯飞的学习机品牌规模与其他品牌对比尚有距离。
此前「市象」曾在《作业帮们把讯飞堵在高端》一文中指出,K12教育大厂凭借在教育资源领域的属性优势,在消费市场形成相对稳固的用户心智与认可,讯飞虽凭借AI积累深耕教育场景,但整体市场占比仍面临来自传统互联网教育大厂的压力。
目前讯飞在塑造高端科技形象上已有成绩,不过刘庆峰坦言,科大讯飞过去对C端公众品牌的投入不太够,现在正在补缺,随着一两年进行补齐,未来会有非常好的红利兑现期。要在C端核心品类市场做到更大,自然需打破高端技术自嗨的局限性,随着AI日渐走向普惠和平权时代,让品牌形象与心智渗透更多人群才是接下来的重点。
又或者说讯飞需要把高端第一的势能向腰部价位释放,对冲作业帮/学而思在出货量端的压力,用差异化功能(因材施教/类人辅学)提升品牌溢价水平,把已有的市场声量转为更多档位空间的销量,并最终导向公司经营利润,从而完美打通商业闭环。
不过影响品牌力的因素除了对产品本身的定义能力外,企业在营销投放、私域复购与口碑NPS等方面也十分关键。
讯飞在营销投放上有一定动作,通过冠名《最强大脑》《一站到底》等热门IP,结合机场广告等线下投放,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并促进了销量提升,在今年618期间,科大讯飞AI学习机凭借前期的营销积累,连续3年蝉联京东及天猫平台学习机品类全周期销售额冠军。
从私域复购和口碑NPS来看,也有大量真实用户的成绩提升反馈,如广东潮州市黄同学使用科大讯飞AI学习机后中考取得713分、全校排名第三的成绩,使得其NPS稳居行业领先,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传播,促进私域复购,进一步增强品牌影响力。
种种迹象都能表明,在增强产品力与品牌力上,讯飞都有一套相对稳健的方法论,面对行业愈发白热化的竞争趋势,如何将已有的策略变得更加激进有效和精细化同样不易。
回到文章最初提及的利润问题,讯飞倘若能在财报费用表中,披露更多基于C端业务投放回收期的细化指标和硬件经营进展(如建店进展、单店盈利指标、授权加盟合作规模等),让资本市场看到C端业务商业潜力前景的同时,更能看到费用率拐点的时间窗,这将进一步有利于公司在投资市场上的形象。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AI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转折。讯飞的C端破局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盈利,更承载着AI产业本身商业化的探索。
作为中国AI企业国家队,讯飞能否突破政府或者项目依赖,在消费市场中建立更大的可持续的商业生态?成为千亿级市值讯飞下一阶段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