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约车"空调大战"屡次登上热搜,不少乘客遭遇了乘坐"一口价"网约车时空调要另行收费的窘境。一边是司机倒苦水"亏不起",另一边却是乘客被吐槽"一口价低人一等"。纠纷背后的根源是无序的低价竞争,而这样的行业乱象正在被整治。截至目前,陕西西安、广东清远、河南开封、江西鹰潭等多地都已出手严管网约车"一口价"订单,要求平台停止低价竞争行为,保护驾驶员的合法权益。
网约车"一口价"订单,是指乘客在设定目的地后,网约车平台根据预估里程、时长,以及预期路况等给出的固定价格,在之后的行程中,无论路况如何,乘客均将按此固定价格付费。对于为何推出"一口价"政策,有网约车平台负责人表示,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部分司机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绕路、乱收费等痛点,保障消费者权益。
而如今"一口价"却变质为低价竞争的手段,甚至是主要方式。因为在"一口价"低于正常打车费用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一口价",导致这类订单占比不断上升。这也引发很多司机的不满,有司机表示,"一口价"订单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所以开空调需要额外支付费用,不然就会亏本。
尽管心有不满,但由于平台设定了"每日接够多少单 才能拿奖励"等机制,不少司机不得不被动参与。如果司机经常拒绝此类派单,其此后拿到的单量会显著下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可以看到,不少网约车司机频繁吐槽"一口价"模式 导致其多劳而并没有多得,订单量和工作时长增多而收入却原地踏步,甚至还有所下降。还有司机无奈地表示,"一口价"订单大多集中在非高峰时段,如果遇上堵车,就根本没有利润可言。
从司机的反应来看,这种薄利多销的"一口价"模式,其实是平台将经营成本转嫁给司机的一种方式。虽然平台称推行"特惠价""一口价"等接单模式,是为了错峰调控打车客流,但实际上是平台通过压缩司机每单利润空间,来帮自己抢占市场份额,平台则无需自掏腰包补贴。
从乘客端来看,价格便宜了看似是受益,实则却遭遇服务缩水。司机为了弥补收入损失,普遍都会采取"三不政策",也就是不开空调、不主动帮忙搬行李、不绕路接送。有网约车平台数据显示,一口价订单的投诉量是普通订单的2.3倍。而司机之所以降低服务确实是因为 无利可图。 举例来说,某平台司机显示接驾3.1公里+行程2.8公里的订单,一口价4.83元,折合司机实际收入仅0.81元/公里。有数据显示,成都网约车司机获取500元流水的时间,已经从2020年的10小时,增加到2024年的15小时。当油费、车损、保险等刚性支出吞噬大部分收入时,司机们要么咬牙接单,要么把怒火倾泻给乘客。
曾经的"一口价",更多的是为了解决部分司机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绕路、乱收费等痛点,从而保障消费者权益。而如今,"一口价"已经变质为低价竞争的手段,甚至是主要方式。如果取消一口价,平台、司机和乘客三方,会有哪些影响?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傅蔚冈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网约车的定价机制主要遵循市场调节原则,由平台公司自主制定运价结构,具体包括起步价、里程时长费、远途动态定价等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存在恶意压价行为,平台在定价时通常会综合考虑运营成本、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等多方面因素。
傅蔚冈说,对驾驶员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并非收入趋于稳定和合理。例如,“一口价”订单在不考虑实际堵车等因素的情况下,往往导致驾驶员单位时间收入显著下降。如果停止此类订单,司机的收入将重新与实际行驶里程和服务时间挂钩,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简单。
在傅蔚冈看来,若调整定价机制,消费者出行成本可能随之上升,进而可能导致网约车订单总量下降。由此可见,出行成本与订单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因此,并非简单地叫停“一口价”或“特惠订单”,就能直接带来驾驶员收入的增加,其间涉及更为复杂的市场互动与平衡。
事实上,这场看似简单的计价方式调整,实则是司机权益、平台利益与市场秩序的博弈。那么,为何"一口价"会引发争议?首先,从网约车司机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收入归根到底不是由自己付出了多少劳动来决定的,而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在"一口价"低于正常打车费用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倾向于选择"一口价",结果此类订单占比与日俱增,形成"多劳少得"的恶性循环,继而降低网约车服务水平。
有业内人士就表示,要解决司乘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对网约车运价以及平台抽成比例进行调整。一般来说,网约车平台对司机和乘客两端采取不同的计价方式,并通过价格和补贴机制来调节供需,这个计价的差值被称为"抽成",更准确的叫法是"服务费",涵盖了平台为维持交易撮合、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所收取的费用。不过,在整治行业低价竞争乱象的背景下,近日多家网约车已宣布将最高抽成降低至27%。
虽然各地、各平台的机制不统一,但要维持网约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转变监管思路。对此,监管方面如何才能破局,做到治标又治本?对此,傅蔚冈表示,很多人呼吁网约车行业应当推动价格透明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设定平台抽成上限,并加强司机的社会保障与劳动权益,这些主张当然都很重要。但也必须认识到,司机收入的根本来源,终究要靠足够多的乘客叫车。当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短时间内,网约车供给持续增加,而乘客的叫车需求却没有同步增长,甚至有所减少。在这样的供需关系下,价格不可避免地会下行,司机的总体收入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除了推动权益保障、呼吁合理定价之外,监管层面或许也应考虑对供给端进行适度引导,例如在某些区域或时段设定司机接入上限,避免运力过剩加剧行业的内卷。这或许是当前阶段值得探索的调控方向。
看看新闻记者: 彭晓燕 杨沁雨 游玮
编辑: 杨沁雨
责编: 彭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