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刘彦君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长光卫星10月13日拍摄的画面。(受访者供图)
博主陆遥修复戈壁滩“为人民服务”标语一事登上热搜。10月17日,封面新闻记者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证实,博主陆遥修复过程中,该公司派出执行协助任务的是“吉林一号”卫星。
不久前,自媒体博主陆遥浏览卫星地图时发现,新疆哈密东南戈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周围的地面,遭到汽车漂移运动轨迹破坏,他驱车前往查看后,最终用27车、重达20吨的砂石修复了这些“伤疤”。
因无人机禁飞,陆遥无法获取修复区域影像资料,他于是找到长光卫星,以检查生态修复为由,花费1800元订购商业卫星遥感服务。
长光卫星接单后,协助完成修复,发现系公益行为,因下单费退不回去,便决定将其后续拍摄任务全免费,引网友“怒赞”。
博主修复戈壁滩“伤疤”
修复过程耗时9天花费上万元
五天时间,五人合力,20吨石头,一颗卫星见证。戈壁滩上被越野车辙破坏的“为人民服务”航标,在一位年轻博主的自发行动下重焕新生。
今年9月初,27岁的视频博主陆遥(网名“陆二狗”)在新疆哈密戈壁深处,发现了五个边长50多米的巨型大字“为人民服务”。这本是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为飞行训练绘制的地标航标。但当时他却发现,字迹周围被越野车碾压出明显的车辙印。“我觉得换作任何一个人看到一个好的事物被破坏,都会很痛心。”陆遥说。
网友曝光视频截图(修复前)
9月12日,他将探访视频发布后,网友纷纷留言希望修复标语。在工作室支持下,陆遥决定临时起意完成这项修复工程。为确保“修旧如旧”,陆遥和同事采集了五种石头样品进行比较。他们最初尝试收集戈壁滩上的原石,但效率极低,一车石头仅能覆盖四分之一个车辙印。
随后两天,他们跑遍哈密所有砂厂,最终在城南找到颜色相似的石头。20吨石头加上卡车运费共花费5500元,石场老板在了解情况后“还多送了一铲子石头”。
9月14日起,修复工程正式展开。陆遥与四位帮手每天清晨9点出发,行车两小时抵达100公里外的标语所在地,工作至日落。“第一天干完我就有点干不动了,肩膀、腰......哪哪都疼。”陆遥回忆。最初两天只有两三人作业,后期五人合力效率显著提高,最终用27车石头覆盖了所有车辙。
整个修复过程耗时9天,总花费约1万元,由陆遥所在的工作室承担。
博主回应视频截图。
修复情况良好
参与者获授哈密“终身荣誉游客”
修复完成后,由于是禁飞期,陆遥等人发现无法用无人机无法航拍验收成果。陆遥联系到“长光卫星”,希望通过“吉林一号”卫星确认修复情况。
等待期间恰逢阴雨,直到9月28日卫星传回图像,陆遥忐忑的心才终于落地——图片显示修复效果良好,车辙印已被成功掩盖。
10月10日,修复视频发布后迅速引发关注,播放量超过1000万。更让陆遥惊喜的是,人民空军官方账号在视频下留言:“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向您致谢!”
“为人民服务”标语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67年,第八航空学校在哈密成立,因戈壁缺乏明显地标,教员和学员们手绘了五处地标大字。“建造这些大字的人,才是我们最应该致敬的人。”陆遥多次强调,网友的关注点不应放在他身上,而应关注这段历史。
“戈壁滩‘伤疤’通过我们的视频曝光后,引起当地政府重视。”陆遥介绍,哈密市多部门已迅速采取保护措施,并带相关人员指认现场,“应该会妥善处理”。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正组织专家评估其文物价值,拟定更科学的保护方案。目前,共有五组巨型航标被纳入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
10月15日,陆遥等人被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授予“终身荣誉游客”称号,这是哈密市首次颁发此类荣誉。“修复过程挺艰辛,但大家一起努力,很有干劲,我也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陆遥说,最让他感动的是五个人齐心协力完成这件事的团结精神。
博主公布的相关部门回应截图。
1800元“订单”退不回去
长光卫星赠送生态恢复监测服务
“我们当时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吉林一号网’平台下单,支付约1800元,订购一期卫星影像服务。”日前,陆遥通过视频回应曝光“卫星服务订单”。据他介绍,下单的目的,主要是检查生态恢复情况。
收到订单信息后,“长光卫星”市场团队在审核过程中发现,该项目具有明确的公益性目标——服务于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经过内部评估,公司决定将该订单升级为公益支持项目。
“我们想退费,因为系统已经完成结算,退不回去,所以我们做了更重要的事:为客户免费追加了一期超高分辨率影像采集,并开放历史存档数据。”长光卫星相关负责人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长光卫星”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商业遥感卫星研发与应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运营商。其自主建设并运营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星座之一,具备高频次、高分辨率、大范围对地观测能力。作为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组织(UNISDR)和国际重灾区应急响应机制的正式成员单位,长光卫星长期参与全球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救援工作,以科技力量践行着大国企业的全球责任。
长光卫星9月26日拍摄的画面。(受访者供图)
调两颗卫星
23秒背后藏着复杂的轨道计算
为确保图像质量,长光卫星调度了两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执行任务,分辨率高达0.5米×0.5米——这意味着地面每个0.25平方米的区域都能被清晰识别,是目前我国允许商用的最高精度级别。
整个拍摄过程需精确规划卫星轨道倾角、过境时间窗口及推扫路径。最终,技术人员制定了为期23秒的大范围连续推扫方案,在卫星高速运行中稳定锁定目标区域,成功获取高质量影像。
“这23秒的背后,是复杂的轨道计算、测控协调和地面系统联动。”该负责人解释道,“但只要值得,我们就愿意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公益行动对长光卫星而言并非个例。据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公司已累计开展公益性遥感服务“大几十项”,涵盖洪涝、地震、山火、台风等多种灾害场景。
例如,在2023年海南台风“海葵”登陆前后,长光卫星紧急调度20余颗卫星穿透厚重云层,持续获取灾情影像,为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在土耳其地震、摩洛哥强震等国际突发事件中,公司也第一时间启动国际救援机制,无偿提供高清影像数据。“我们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宣传,”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一直在践行公益初心,而公益的本质是尽责,不是扬名。”
记者手记:
“中国天眼”的温度
戈壁滩“伤疤”修复事件,让公众第一次真正“看见”了头顶上的“中国天眼”。
随着“吉林一号网”等平台的开放,普通人也能定制卫星服务,用太空视角审视地球变迁。而这背后,是一群科技工作者默默坚守和奉献——当商业逻辑遇上公益诉求,他们选择了前者让位于后者。
正如受访者所说:“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我们不意外,感觉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长光卫星没有刻意追求流量与曝光,但正是这份低调中的坚定,成就了真正的影响力。
未来,无论是在国内重大灾害现场,还是在全球某个角落突发危机时,我们都可能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一颗来自中国的商业卫星悄然划过天际,拍下关键一帧,然后静静返回轨道——不为盈利,只为照亮人类共同的困境。
在这个时代,科技的高度不应仅以参数衡量,更应以温度定义。而长光卫星,正在用一颗颗星辰,写下属于中国商业航天的温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