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原始创新如何从0到1?|有一说一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0-24 22:08:15

□秦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闭幕,“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就冲上热搜!这可不是简单喊口号,而是中国在科技战场的新信号。

从无到有,从0到1,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原始创新”写入公报,并不是一个词汇的简单重申,而是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博弈的关键时刻,中国吹响的进军号角,甚至决定国家未来十年的话语权。

原始创新之“新”,是破局自立、制胜未来的核心密码。关键核心技术遭遇的“卡脖子”之痛警示我们,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薛其坤院士就这样用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发现,助力我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原始创新之“要”,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歼-35舰载机、055型驱逐舰等装备实现自主设计;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入国际前列;国产C919客机商业化、16米级盾构机“京华号”投产,灯塔工厂全球占比超40%……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驱动原始创新,我国前沿技术持续领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硬核”支撑。

原始创新之“才”,是推动从0到1的核心驱动。当DeepSeek以中国AI身份首次跻身“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中国创新者正以原始创新赢得世界尊重。更令人振奋的是,青年科研人才已成为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参研人员占比超80%,他们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勇挑大梁、争当主角。推进原始创新,需要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通过严格标准、公正遴选和过程管理,打造创新活力人才队伍。在当今时代,更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科研人员摒弃浮夸、潜心研究,坐住坐稳“冷板凳”,推动科研回归学术本质。

原始创新之“企”,是1到10、100甚至无穷的“超级推手”。大疆重新定义全球无人机产业、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重塑全球汽车产业……培育一个原始创新企业,就是一个“小巨人”,一只“独角兽”,必将成长为行业的引领者,在全球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国有企业当以“国企担当”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民营企业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瞄准关键点发力,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一系列热点领域“换道超车”。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什么?

持续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作为原始创新的理论支撑,2024年我国在基础研究的支出达到2497亿元,占研究与开发的比重达6.9%,虽然与原始创新形成了良性循环,但这一投入与发达国家12%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显不足。

探索创新联合体的组建模式。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研究联合体与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创新联合体等组织形式,由多家主要企业深度参与,聚焦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实现国家意志与市场机制共同驱动,大大提升了美国、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正如在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探索所证明的,唯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才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全球科技博弈的今天,中国正在推动更多原始创新从0到1突围。这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之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