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26年智驾竞争终结?Momenta曹旭东放话:国内或只剩三家

IP属地 中国·北京 电车通 时间:2025-10-24 22:09:44

车圈“剩者为王”的预言从不缺席,但这次的“终局论”,直接炸在了最该群雄逐鹿的辅助驾驶赛道。

Momenta 创始人兼 CEO 曹旭东最近放了个“猛料”:“汽车辅助驾驶竞争将在 2026 年结束,国内最终只会有三家参与者胜出。”



图源:Momenta 官方

要知道,现在的辅助驾驶赛道明明还处于“百家争鸣”阶段 —— 车企要么押注全栈自研,要么与其他智能驾驶公司绑定,都在疯狂搭建自己的技术壁垒。

曹旭东敢断言“辅助驾驶竞争在 2026 年结束”,并非无的放矢。他直言,过去两年辅助驾驶领域已发生质变:硬件成本直接腰斩,用户体验却实现 10 倍跃升,这种“性价比爆发”让其从高端选配向全车系标配加速渗透,而辅助驾驶的终极目标,正是向完全自动驾驶演进。

这份判断,更得到了全球车企大佬的集体“背书”。特斯拉将 Cybercab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量产时间锁定 2026 年;理想李想直言“3~5 年实现自动驾驶”;通用汽车 CEO 玛丽・博拉也官宣 2028 年落地无人驾驶。

一场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的迭代风暴,似乎已箭在弦上。

三大技术路线并存,智驾终局尚未可知

然而在电车通看来,辅助驾驶领域的竞争终局,或许比整车市场的格局固化更难到来,核心症结在于其技术合作模式的高度复杂性与多样性。

当前占据市场主流的辅助驾驶技术路线,已清晰分化为三大阵营。

其一为生态闭环型智驾。以华为乾崑为主要代表,凭借软硬一体的全栈方案构建生态壁垒,通过绑定车企实现规模化落地。

其二是车企自研型智驾。小鹏、比亚迪、理想、蔚来、奇瑞等头部车企均押注全栈自研,打造专属技术体系以强化产品差异化。

其三为开放赋能型智驾。奔驰、丰田、日产、别克、宝马等外资车企,也普遍采用“车企 + 专业智驾公司”的联合开发模式。

可见,生态闭环型、车企自研型与开放赋能型三条技术路线短期内仍将并行共存,各自对应不同的车企群体与市场需求。尤其是“车企自研”阵营,头部主机厂已积累庞大用户基盘,若据此断言“明年即可锁定三强格局”,显然为时过早。



图源:鸿蒙智行

倘若为每条路线遴选一家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电车通认为华为乾崑、小鹏和 Momenta 具备比较高的领跑潜力。

以华为乾崑为例,其通过“鸿蒙智行”与“HI PLUS”等模式,把 ADS 高阶智驾深度绑定至合作车型。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透露,目前搭载乾崑智驾的上市车型已达 28 款,覆盖鸿蒙智行“五界”、阿维塔、深蓝、广汽传祺、奥迪等多品牌,累计交付量已突破 100 万辆。

不仅如此,华为乾崑还规划了清晰的技术落地路径:今年推出的 ADS 4(参数丨图片) 系统,将首发适配 L3 技术架构的高速商用解决方案;明年力争实现高速 L3 规模商用及城区 L4 商用试点;2027 年实现 L3 规模放量、城区 L4 进入商用阶段。凭借庞大的市场保有量与明确的技术规划,华为乾崑极有可能在智驾竞争中占据关键席位。



图源:微博 @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电车通认为小鹏具备领跑潜力,核心依据在于其技术自研实力。何小鹏曾宣布,小鹏 G7 为全球首款 L3 级 AI 汽车,其搭载的三颗自研图灵 AI 芯片,总算力达 2250TOPS,位居全球第一。显然,小鹏舍得投入如此强悍的算力储备,不仅是为满足当前全场景辅助驾驶需求,更在为向更高阶自动驾驶进阶铺路。



图源:电车通摄制

当前,选择与专业智驾公司合作的车企不在少数,Momenta 是其中最受青睐的合作对象之一。

国内新能源主流车型已普遍搭载辅助驾驶,而在该领域话语权较弱的外资车企,若想快速实现技术追赶,与头部智驾企业合作成为关键路径 —— 奔驰、宝马、丰田、日产等多数外资品牌,均选择与 Momenta 达成合作。

海量数据、能够为不同车企提供定制化开发支持的“飞轮大模型”技术架构是 Momenta 能被认可的关键,比如为奔驰打造的高阶智驾系统,深度适配其全球车型的驾驶逻辑与交互习惯;广汽丰田铂智 3X 凭借 Momenta 的智驾能力,成为合资新能源市场中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华为乾崑、小鹏、Momenta 分别在生态闭环、自主研发、开放合作三条赛道上形成差异化优势,且技术壁垒与市场根基持续强化。尽管路线并行、企业加速迭代,但行业资源向头部汇聚的趋势会更明显。

谁能最终胜出尚难定论,但在迈向自动驾驶的进程中,辅助驾驶领域的“马太效应”势必持续强化 —— 而这对行业与消费者而言,究竟是利好还是隐忧?

“马太效应”加剧,车企赌自研还是抱大腿?

当辅助驾驶赛道的聚光灯紧盯华为乾崑、小鹏、Momenta 等头部玩家时,我们更该跳出“谁能笑到最后”的单一博弈视角 —— 比起纠结终局只剩几家玩家,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少数技术主导市场后,不同阵营的企业将面临怎样的生存与发展抉择,这才是关乎行业生态的核心命题。

对布局头部辅助驾驶技术的企业而言,市场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本质是为其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注入“强心剂”。

这些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海量的数据积累,能够推动技术快速迭代,而稳定的迭代能力又会反哺产品竞争力,形成正向循环,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反观押注非头部技术的企业,在“马太效应”逐渐明显的情况下,往往陷入“研发停滞 - 产品竞争力下滑 - 市场流失”的恶性循环,生存空间持续被挤压。



图源:电车通摄制

以奇瑞汽车的智驾布局为例,奇瑞曾试图通过旗下大卓智能推进自研智驾路线,早期规划覆盖 L2 + 辅助驾驶至 L4 级 Robotaxi 研发,一度成为奇瑞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抓手。

然而受限于研发投入不足、核心算法突破乏力,大卓智能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的自研技术壁垒,量产方案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技术集成,在与搭载头部智驾系统的竞品较量中逐渐落于下风。

好在奇瑞为扭转产品竞争力劣势快速调整战略,将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整合,成立统一的“奇瑞智能化中心”,新推出的“猎鹰大模型”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能力,这正是其重构自研体系、摆脱外部依赖的关键成果。

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本质是一场关于“战略容错率”的考验,对押注非头部技术的企业,一旦技术迭代跟不上行业节奏,不仅会拖累产品销量,更可能被迫重构智能化战略,付出高昂的转型成本。



图源:电车通摄制

因此,不少车企更倾向于选择全栈自研路线。理想汽车在智驾领域的深耕决心尤为坚定,不仅明确将营收的 10% 投入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研发,今年前两个季度单研发投入就达 30 亿元。从技术路线来看,其从早期依赖 Mobileye 方案,逐步推进算法自研、搭建 Orin-X 芯片平台,如今已率先落地 VLA 司机大模型,自主化进程持续加速。

尽管自研前期投入高、周期长,但既能规避非头部路线风险、提升战略容错率,更能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避免被外部智驾企业“卡脖子”。

L3普及在即,中小玩家的噩梦来了?

辅助驾驶行业确实从“百家争鸣”向“头部集聚”过渡,最终可能会形成“三家胜出”的局面,但距离真正的“终局”仍有多重变量待解,至少在未来 3~5 年,行业依然呈现“模式多元”的特征。

而在诸多影响终局走向的变量中,L3 级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落地无疑是最关键的“破局点”—— 它不仅标志着智驾技术从“辅助”向“半自主”的跨越,更将改变行业的竞争规则和价值分配逻辑。

那么当 L3 落地后,辅助驾驶行业的“马太效应”会减弱吗?电车通认为,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

要知道,L3 和 L2+ 的核心差异,其实是事故责任主体是驾驶员还是车企、智驾方案提供商,这就需要对车企、智驾方案提供商的技术可靠性、安全冗余设计提出了指数级提升的要求。

L3 能够落地的前提,必然是车企和智驾方案提供上已经具备超冗余硬件配置、亿级公里级场景数据积累,以及端到端算法优化,并且为此投入至少数十亿的研发,这绝非中小玩家所能承受。

可以说,L3 落地不是“马太效应”的终点,而是头部玩家锁定优势、挤压中小玩家生存空间的“加速键”,行业资源向少数强者集中的趋势,只会愈发清晰且不可逆转。

(封面图源:Momenta 官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