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28日,首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AI驱动科学研讨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等20多位全球顶尖学者和产业领袖,共同探讨AI如何驱动科学发现。
盛大集团和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在会上宣布,将投入10亿美元算力,支持全球科学家的创新人工智能研究。他表示:“人类的进化从未停止,只是方式改变了。今后人类进化将主要依靠AI。”
陈天桥:发现式智能是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
本次会议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数据科学与社会学院联合举办。陈天桥表示,AI的终极价值是发现。发现式智能可以主动构建关于世界的可检验理论模型(testable world models)、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说(falsifiable hypotheses),并在与世界的交互与自我反思中持续修正其理解框架的智能,这是真正意义的通用人工智能。
![]()
陈天桥认为,发现式智能能提出问题而非只回答问题,能理解规律而非仅预测结果,它超越了模仿,具备创造和发现这些智慧的本质能力,让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意义不再是“取代人类”而是“进化人类”。
为帮助全球科学家推进发现式智能研究,陈天桥在会上宣布了多项特别针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包括为博士生和博士后提供独立途径,建立以自己命名的实验室等。
奥马尔·亚基: AI成为新的科学思维体
一个零能耗的便携式取水装置,被放置在空气湿度不到15%,极其炎热的美国沙漠“死亡谷”中,很快成功从大气中取到了饮用水。这个堪称旅行者救命稻草的神器,是由ChatGPT分子优化编辑设计的材料制成。新晋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基(Omar Yaghi)教授分享了这一最新成果。
“AI不是工具,而是新的科学思维体。借助人工智能,我们正在赋予科学自行思考、推理和演进的能力。”奥马尔·亚基说。
![]()
除了AI设计的沙漠取水神器,奥马尔·亚基和团队基于ChatGPT创建的七个Agents组成虚拟科研团队,分工执行实验设计、文献检索、算法优化、实验安全与数据分析等任务,在几天内完成了上百次实验,成效显著。同时,他们训练ChatGPT阅读数千份合成报告并进行推理,证明该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许多传统启发式方法,ChatGPT从一个文本生成器演变成一个科学推理引擎。
戴维·贝克:AI逆转生命密码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盛顿大学的戴维·贝克(David Baker)教授分享了AI如何“从头设计”蛋白质工程领域。他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RFDiffusion3模型,这是一种能够在三维结构空间中进行运算的先进生成式AI模型。研究人员仅需输入期望的分子功能,该模型便能生成具有相应功能的新型蛋白质的精确三维结构蓝图。
基于这一技术,团队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方面,设计出能特异性捕获β-淀粉样蛋白的新型肽类结合物,为阿尔茨海默病干预提供新策略;在酶工程领域,成功开发了首个“从头设计”的蛋白酶。
贝克教授指出,AI模型的快速发展高度依赖于一个与实验数据紧密耦合的“反馈闭环”。他强调,一个高效的“设计-构建-测试-学习”迭代循环是必不可少的:AI进行预测设计,实验室进行快速验证,而实验产生的数据都将即时反馈给模型,用于优化算法参数。
珍妮弗·道德纳:AI开启个性化基因治疗时代
一种利用CRISPR技术开发的镰状细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基因疗法,已于近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首个“个性化”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也已成功实施。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Doudna)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这些突破性进展。
珍妮弗·道德纳回顾了从在细菌中发现CAS核酸酶(Cas nuclease)到最终促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诞生的完整历程,同时指出该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尽管CRISPR技术无比强大,但即使是在最简单的生物体中,仍有高达 40%的基本基因的功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极大阻碍了基因编辑技术向更纵深领域的推进。
珍妮弗·道德纳强调,生物学领域的数据是有限的,为生物学构建有效的机器学习模型,需要“经过精心策划的、包含因果关系的数据集”。为此,她提出了CRISPR与机器学习的协同进化,可以利用CRISPR技术在细胞系中系统性地制造“基因扰动”(gene perturbations),从而大规模、高效率地筛选并鉴定每个基因的具体功能。这为构建因果数据集提供了关键工具。
约翰·轩尼诗:人类必须守住关键决策权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全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50%的美国家庭普及率,而个人电脑实现同一数字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智能手机也用了10多年。图灵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第十任校长暨现任Alphabet(谷歌母公司)董事长约翰·轩尼诗(John Hennessy)在题为“AI赋能科学与社会”的演讲中强调了这一惊人现象。
![]()
约翰·轩尼诗指出面对AI技术浪潮人类应共同坚守的关键原则:在使用AI或与AI协作完成工作时,必须保持“透明的披露”;必须严格验证AI生成的内容;对于AI合成的数据必须建立详细的文档记录。他特别强调,在涉及人工智能关键决策时,人类绝不应被排除在外。
约翰·轩尼诗也分享了两个担忧。一是数据的质量与数量。以AI模型目前惊人的数据消耗速度,全球现有的数据存量可能在4到5年内被耗尽,未来数据生成速度能否跟上大型AI模型训练的步伐。二是关于能源效率。与算力的迅猛增长相比,计算的“能源效率”提升速度则要缓慢得多。
据悉,研讨会还举行了“AI 驱动科学大奖”(Chen Institute & Science Prize for AI Accelerated Research)颁奖典礼,上一年的三位获奖青年科学家现场分享了研究成果和获奖心得。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