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划重点KeyPoints
划重点:
1、权威管理咨询机构久谦咨询发布全球全景及运动相机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近年全球运动相机与全景相机市场份额出现显著变化,市场格局正经历重构。
2、数据显示,2025年Q3大疆全球运动相机的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已达66%。其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在中国电商渠道获得了49%的市场份额,全球市场份额达43%。
3、大疆在地面市场得以快速推进,其核心是一个被行业低估的要素——技术复用,以及背后更底层的用户洞察和持续创新能力。“无人机之王”的标签或已不足以概括大疆,这家公司正将其影像技术积累,系统性地拓展至地面手持市场。
4、Osmo Action的逆袭、Osmo Pocket的开创性以及Osmo 360的入局,验证了大疆技术复用的有效性。大疆正在从过去的单一产品公司,向以核心影像技术为引擎的平台型公司演进。
5、消费电子领域永远存在竞争。无论是全景相机、运动相机还是无人机影像,大疆市场份额第一,但行业依然充分竞争,市场地位领先和法律意义上的“垄断”完全是两个概念。相比于概念炒作和口水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更有利于中国消费电子行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 林易
编辑 重点君
一份来自久谦咨询(JQ Consulting)的报告,正将大疆(DJI)拉回台前。但这一次,聚光灯不在天空,而在地面。
这份关于全球全景及运动相机市场的深度研究报告,其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两个关键赛道的格局变化:
第一战场是全景相机。这是一个一度被认为小而美。当大疆在今年7月底携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正式入局后,市场格局迅速改变。在发布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大疆在中国电商渠道获得了49%的市场份额,全球市场份额也攀升至43%。
第二战场是运动相机。这个曾被美国品牌GoPro定义并统治了近十年的市场,迎来了新的主导者。报告显示,进入2025年,GoPro的全球市场份额已收缩至18%,而大疆凭借Osmo Action系列的持续迭代,其全球收入份额已达到66%。
如果数据还不够直观,那么来自一线的电商平台榜单,则代表了用户的直接选择。在京东平台的“运动相机金榜”上,手持影像这个赛道正被大疆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
大疆Osmo Action 5 Pro、大疆Osmo Nano、大疆Osmo Action 4——三款不同定位的大疆产品,包揽了金榜的前三名。而在更细分的“户外全景运动相机热卖榜”中,大疆Osmo 360在发布后,也已在榜首位置停留了49天。
当许多公众的印象还停留在将大疆与天空、与无人机绑定时,这家公司早已将其在空中积累了十余年的核心技术优势,带到地面产品上。
大疆在地面市场得以快速推进,其核心是一个被行业低估的要素——技术复用,以及背后更底层的用户洞察和持续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大疆正在从过去的单一产品公司,向以核心影像技术为引擎的平台型公司演进。
新战线:全景相机的“闪电战”
大疆对全景相机赛道的切入,是其地面战事的一个代表性案例。它清晰地展示了大疆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在一个看似稳固的市场打开局面。
就在今年7月之前,全景相机的主角还不是大疆。行业花费数年时间,完成了这个品类的市场教育,将一个新奇的360度拍摄玩具,转变为Vloger和运动爱好者手中实用的影像工具。
但当市场教育初步完成,用户的认知开始从“新奇特”转向“专业化”时,行业深层次的痛点开始显现:
其一是画质瓶颈:受限于传感器尺寸和成本,传统全景相机在极限画质、尤其是暗光表现上,存在短板。
其二是防抖妥协:电子防抖虽已成标配,但在极限运动中,果冻效应和画面裁切依然影响体验。
其三是后期繁琐:360度素材的处理对普通用户而言依旧有门槛。
但此前行业受限于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始终没能提供完美的答案。
![]()
大疆选择在此时入局。7月31日,Osmo 360发布。通过产品拆解,能清晰看到其打法的不同层面:
首先是硬件规格。Osmo 360拿出了原生8K画质,以及一块专为全景设计的全新方形高动态影像传感器。这是大疆在传感器定制能力、影像处理芯片(SoC)上长期积累的体现,熟悉大疆产品的人一定知道,相关技术早已在Inspire电影机和Mavic无人机上迭代。
其次是核心算法复用。全景相机最核心的体验是防抖和色彩。Osmo 360的体验离不开算法的支撑。大疆拿出的防抖技术,其算法核心脱胎于大疆无人机的飞控系统和Ronin专业云台的增稳算法。当这种在专业设备上验证过的能力,被应用到消费级的全景相机上,带来了显著的体验优势。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品牌力。大疆“DJI”的Logo本身已成为影像品质和技术力的代名词。这是大疆用十几年时间,在无人机、专业稳定器领域积累下的品牌资产。当它进入一个新领域,本身就代表了用户信任。
大疆的入局,让全景相机的竞争回归到影像工具的本质——画质与稳定。市场正在从“尝鲜者”转向“大多数人”。早期的极客在意趣味性,而更广阔的创作者,则务实地将影像视为核心需求。
当用户转向实用,技术积累成为关键。同样的剧本,在运动相机市场,早已上演。
旧战场:运动相机的“拉锯战”
如果说全景相机市场是一场快速切入的闪电战,那么运动相机市场,则是一场持续三年的拉锯战。复盘这场竞争,能更清晰地印证大疆的技术复用逻辑。
时间拉回到2022年。彼时的运动相机市场,GoPro还唱着独角戏。这家公司凭借其HERO系列,几乎定义了品类,一度占据全球约79%的份额。GoPro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当时的市场,挑战者众多,大疆亦是其中一员。GoPro的地位看似坚不可摧。
2019年,大疆发布了初代Osmo Action。这款产品更像是一个跟随者。虽然带来了前置彩屏这样的创新,抓住了Vloger的自拍痛点,但并未真正撼动GoPro的基本盘。市场一度认为,大疆在运动相机领域的尝试不过如此。
但GoPro的“Pro”定位出现了裂痕。
2022年前后,运动相机行业创新趋于停滞。GoPro的产品迭代局限于参数微调,其HERO系列连续三代仅在分辨率上小幅升级,被奉为核心的HyperSmooth(超强防抖)技术也连续三年未出现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行业需求正在变化。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催生了数以千万计的创作者。Vlog创作、骑行记录、家庭出游等泛户外和日常记录新场景浮出水面。市场主体不再只是极限玩家,更多的是希望拍得稳、拍得清、用得久的普通消费者。
GoPro却始终固守其极限运动专属设备的定位,其产品逻辑(如复杂的ProTune设置、糟糕的散热、孱弱的续航)将许多普通消费者挡在了门外。
不仅如此,GoPro正处于战略摇摆之中。试图挑战大疆的无人机项目(GoPro Karma)遭遇失败;试图转型为媒体公司的战略,在消耗数亿美元后也被迫叫停,核心团队精力分散。配套的Quik剪辑软件,长久以来的连接和闪退问题成为用户的痛点。
![]()
大疆选择加速出击。Osmo Action 5 Pro成为关键转折点。这款产品几乎逐一解决了市场的核心痛点:推出耐低温长续航电池;创造性的磁吸快拆系统,取代了GoPro繁琐的螺丝固定方式;凭借在无人机上积累的散热经验,大疆的Action系列可以长时间录制4K而不过热。
这款产品发布当月,即登上京东“运动相机金榜”榜首。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大疆运动相机的全球份额已突破66%,而GoPro则进一步萎缩至18%。
解决痛点是直接原因,更深层的是技术积累的复用。
以防抖为例,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三轴云台技术,被应用到消费级运动相机中。Action系列搭载的防抖算法,本质是无人机飞控技术的简化版。
这场竞争从一开始,就是单一产品与一个技术平台的竞争。当GoPro的研发团队攻克防抖算法时,他们面对的对手,是大疆无人机飞控组、Ronin稳定器算法组以及Inspire电影机影像组的技术总和。
技术复用带来的不仅是性能优势,更有成本控制能力。大疆复用无人机防抖技术的边际成本,远低于GoPro的专项研发投入。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产品定价上,也转化为大疆持续投入研发的底气。
发动机:影像技术平台
通过技术复用,大疆不仅能赢得市场,也能创造市场。
回溯到2017-2018年,Vlog快速兴起。市场存在一个巨大的痛点:智能手机的拍照已足够好,但视频防抖,尤其是行走中的防抖,体验不佳;而专业的相机稳定器,又大、又重、又贵。
大疆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空档,推出Osmo Pocket(口袋灵眸)。
这款产品不是更好的相机或更小的云台,而是将高性能相机和三轴机械云台合二为一的一个新品类,精准地抓住了“便携+极致稳定”这一手机无法满足的刚需。
Osmo Pocket一经推出便成为市场爆款,至今迭代到OP3,凭借其1英寸大底和机械增稳,仍在热销,被用户称为“电子茅台”。
Pocket的成功,具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是大疆第一次将其在无人机上验证的飞控增稳核心技术,成功应用到大众消费品并大获全胜的案例。它为Action系列和Osmo 360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验证和市场信心。
Osmo Action的逆袭、Osmo Pocket的开创、Osmo 360的入局……这一系列地面战争的接连胜利,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发动机——大疆构建起的影像技术平台。
这是一套可跨品类复用、持续迭代的底层技术能力集合,主要由三大支柱构成:
一是飞控与增稳。这是大疆的核心技术。从无人机飞控系统演化而来,分化为机械云台增稳(用于Ronin、Pocket)和电子防抖算法(用于Action、Osmo 360)。这是大疆进入所有影像赛道的基础。
二是视觉处理与感知。从无人机的视觉避障和智能跟随技术演化而来。复用到手持设备上,就变成了AI跟焦、目标识别和智能构图。相当于设备的大脑。
三是影像处理与色彩科学。跨越从Inspire电影机到Pocket的完整链路,包含了定制CMOS、图像处理器(ISP)芯片能力和统一的色彩调教(DJI Color)。相当于设备的眼睛。
技术复用的商业逻辑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大疆的研发投入搭建起可复用的技术平台,可以在无人机上产生回报,再平移到运动相机上产生第二次回报,到手持云台上产生第三次,再赋能给全景相机产生第四次等等。
而它的对手却必须投入100%的研发预算,去解决单一产品的所有问题。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大疆并不是简单把原有技术复制到新产品线上,而是会围绕新领域去大胆创新,比如360的定制化传感器就是典型代表,而随着时间积累,其影像技术也将逐渐自成一派。
结语
从凭借无人机建立全球技术品牌,到以Pocket系列切入大众Vlog场景,再到Action系列与GoPro的正面胜利,直至今年发布Osmo 360,大疆补上了消费级影像的一块重要拼图。
大疆的地面战争,打得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在手持影像市场也逐渐建立起主导地位。这场胜利,是战略的清晰,也是底层技术复用的结果。
今天,当我们再谈论大疆时,“无人机之王”的标签已够全面,它正在成长为一家以影像技术中台为核心引擎的平台型公司,支撑着未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消费电子领域永远存在竞争。无论是全景相机、运动相机还是无人机影像,大疆市场份额第一,但行业依然充分竞争,市场地位领先和法律意义上的“垄断”完全是两个概念。相比于概念炒作和口水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更有利于中国消费电子行业的长远发展。
附:久谦咨询全景及运动相机市场研究报告
https://mp.weixin.qq.com/s/erafYDBjG179Wp8lPzKJlw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