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头部机构上调额度 券商加码两融业务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商报 时间:2025-11-08 00:05:06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今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向好,上市券商纷纷发力两融业务。10月底,招商证券、华泰证券两家头部券商宣布上调两融业务上限,此前也有浙商证券、华林证券、山西证券等发布公告上调两融业务规模。

业内人士认为,券商加码两融业务是A股回稳向好与市场需求升温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反映出投资者交易意愿与信心的修复,也是券商主动把握行业机遇的表现。

市场向好 需求升温

今年以来,A股市场呈现出回稳向好的态势,两融业务随之迅速升温。在此背景下,年内已有多家券商积极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上限,有券商甚至半年内两度提额。

10月30日晚间,招商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增至2500亿元,单次上调幅度高达1000亿元。根据招商证券财报,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该公司的净资本约843亿元,上调后的两融业务规模上限基本相当于其最新净资本的3倍。

同日晚间,华泰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两融业务总规模上限的议案,同意将其两融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为不超过同期净资本的3倍,并授权经营管理层根据市场情况,在上述额度范围内决定或调整两融业务具体规模。

华林证券则在年内两度调整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第一次是3月27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融资类业务(融资融券、以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以及其他信用业务)总规模不超过62亿元;第二次是9月9日召开董事会,同意公司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为80亿元。

按照监管规定,券商两融金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4倍,目前各券商的两融规模上限均未触及这一红线。

券商竞相提额的背后,是资本市场活跃度的持续攀升。今年9月,A股新开融资融券账户达20.54万户,环比增长12.24%,同比增长288%,创下年内单月最高纪录。10月29日,两融余额首次突破2.5万亿元。11月4日,A股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达2.57%,至此已连续19个交易日维持在2.5%以上。

“A股市场的回稳向好是券商加码两融的重要前提和直接驱动力。”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对记者表示,当市场整体表现稳健、趋势向上时,投资者的信心得到显著增强,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两融业务作为一种带有杠杆性质的投资工具,能够让投资者在市场上涨行情中放大收益,因此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

顺应趋势 增强实力

“两融余额突破2.5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催生了旺盛的融资需求,券商上调业务规模上限是对市场趋势的顺应,既能满足投资者诉求,也能通过利息收入增厚业绩。”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对记者说。

根据上市券商公布的2025年三季报,绝大多数上市券商利息净收入实现增长,多家券商将利息净收入增长归因于两融业务的贡献。例如,国泰海通称“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增加”是主因之一,浙商证券则称利息净收入增加主要系融资业务利息收入增加所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对记者表示,同质化竞争下,额度与利率成为争夺高净值客户、机构客户的“显性指标”,先放额度意味着先锁定保证金和佣金。

在两度上调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后,华林证券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0月13日起,沪深交易所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调整至100%,存量融资合约则仍按原比例计算。此前国金证券也进行了调整,将除北交所以外标的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比例调至100%。

对于投资者而言,上述调整意味着投资者原来用80万元保证金可以融资100万元,现在则需要100万元保证金才能融资100万元。东海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陶圣禹称,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可能是券商在融资需求旺盛、信用业务额度紧张时,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理性选择。

柏文喜提醒,“高额度”必须匹配“高风控”,只有资本充足、风控前置、合规文化扎实的券商,才能把增量额度转化为持续利润。投资者亦应牢记“杠杆放大收益,也放大风险”,理性使用两融工具,方能在本轮信用扩张周期中真正受益。

武泽伟认为,券商行业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向服务升级与生态构建上,这将推动行业向精细化、价值化转型,而两融业务的稳健发展也将为市场注入持续流动性,进一步强化正向预期,形成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