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温颖颖
贝壳,又一次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最新的2025年三季度财报里,贝壳宣布本季度回购金额高达 2.8亿美元,同比增长38.3%,创下近两年新高。
截至目前,贝壳已累计回购约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3.8亿元,累计回购股数占启动前总股本约11.5%。而且,所有回购的股票,全部注销。
要知道,在资本市场的常规逻辑里,回购股票之后,一般会留下作为库存股,再通过股权激励发给高管或员工,用来提振士气、稳定股价。
流通股多一点,还能提升交易活跃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可贝壳偏偏反其道而行:花大价钱买回来,却统统销毁。
贝壳,这一手,究竟在传递什么信号?
“年年都派钱”
实际上,贝壳斥巨资“注销式回购”的操作,从三年前就开始了。
早在2022年9月,贝壳就启动了股份回购计划,并在此后三年里年年不缺席。
2023年、2024年,贝壳每年都掏出7.19亿美元回购。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回购股票金额已累计高达20.2亿美元。如今,只过了短短一个季度,回购并注销的股票总金额继续加码至23亿美元。
在港股市场上,这个回购规模放眼望去,也能名列前茅。
彭博终端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贝壳的回购金额为48.48亿港元,在港股所有公司中,回购金额排名第四。
对于一家仅上市三年的公司,这样的力度,堪称“诚意爆棚”。
![]()
|数据彭博终端
更让人意外的是,贝壳并未止步于此。公司宣布将回购规模从30亿美元提升至50亿美元,并将执行期限延长至2028年8月31日。
与此同时,继续推高分红节奏。除了常规分红之外,贝壳还会额外“加菜”,实施特别分红。
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特别分红的操作并不多见。就连有“现金奶牛”之称的贵州茅台,也是在2022年才首次实施特别分红。而贝壳在2023年中便向股东派发高达2亿美元的特别分红,2024年3月再次派发4亿美元。
贝壳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徐涛解释道:“在稳健的现金储备下,贝壳才能持续回购、分红,与投资者分享发展红利。”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贝壳剔除客户备付金的广义现金余额维持在7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如此充裕的现金流,并非偶然,而是其稳健经营能力的体现。
2022-2024年,贝壳营收从606.69亿元增长至934.57亿元,累计增幅达54%,在6家港股上市房产交易公司中长期排第一。2023-2024年,贝壳的总交易额均超过3万亿元。
2025年三季度,这种增长势头依然延续。
报告期内,净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7.4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2.86亿元。尤其是非房产交易业务,占总营收的45%,家装与租赁业务毛利占比创新高。
更难得的是,在房产及相关产业震荡的背景下,贝壳不但没有陷入成本困境,经营效率反而进一步提高了。报告期内,其经营费用为人民币43亿元,同比降1.8%,环比降6.7%。
财务健康、现金充足,当然能支持大规模回购。
但贝壳此番将“回购上限”再度拉高、周期延长,这背后,恐怕不仅仅是“回报股东”那么简单。
三赢策略
对投资者来说,贝壳注销式回购,其实跟直接回馈现金收益差不多。
传统回购是“买回来留着”,注销回购是“买回来烧掉”。股本变少,每股收益自然上升,股东账面更值钱。
公司不仅能赚钱,更愿意分享收益、回馈市场。显然,贝壳“大方派钱”的真正目的,是通过高确定性回报来增厚投资者收益,形成公司基本面的利好预期,从而提升市场认可度,吸引资本重新审视其长期价值。道理很简单:真金白银的回报,是建立信任、吸引长期资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这在当前信心稀缺的资本环境中,堪称一剂强心针。高确定性回报,能吸引长期资本进入,也能稳定估值波动。
与此同时,贝壳高管也用行动给市场“打底”。自2022年港股上市以来,联合创始人彭永东,未有一股减持。这样的“零减持”姿态,在港股和中概股中都极为罕见。
这种操作对长线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主权基金)极具吸引力。富途数据显示,近期已有多家投资机构股东增持贝壳股票,挪威银行投资管理、淡马锡等长线投资机构,也赫然在列。对这些以稳健著称的“聪明钱”来说,贝壳的操作正中下怀。
而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贝壳这波操作,其实也在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龙头企业敢真金白银地“派钱”,往往意味着行业最艰难的阶段正在过去。
这也是监管层鼓励的方向。2024年4月,证监会公开征求意见稿时就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分红与回购注销的方式提升股东回报,优化治理结构。”
换句话说,贝壳的“注销式回购”,不只是财技,更是顺势而为的三赢策略:投资者得回报、企业得认可、市场得信心。
从投资回馈到助力“住好房”
贝壳的故事,还不止于此。
如果说前半场的贝壳,是在资本层面回馈投资者;那后半场,它的目标,已经开始转向社会层面——把“住好房”这件事,做成一项长期事业。
这几年,中国人的住房观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过去我们关心“能不能买”,现在更在意“买什么样的房”。
“好房子”三个字,在2025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住房需求的升级:
“好”不只是面积和价格的性价比,还要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一句话,房子不只是资产,更是生活方式。
贝壳也在悄然改变。
2023年,贝壳提出“一体三翼”战略:以房产交易为“一体”,家装、房屋租赁、贝好家为“三翼”,构建起一个面向全周期的“新居住服务平台”。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由技术驱动的重构。贝壳正在用AI和大数据,去重塑整个找房、买房、租房的体验。
以找房为例,AI让过去的信息壁垒被彻底打通。过去,想找到一套心仪的房子,往往得跑好几家中介、看几十套房、反复比价、研究行情。如今,只需在手机上打开贝壳,就能直通“向往的房子”——价格、户型、周边配套等信息,都能一目了然。
在租房环节,智能化更是贯穿全流程。AI不仅能在收房阶段主导定价、洽谈、审核,还能在出房阶段实现托管与精准营销。效率提升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截至2025年三季度,贝壳资管经理月人均在管房源超过130套,比去年同期多了约40套。
更深一步,贝壳还把AI的触角伸向了房产开发环节。
旗下的“贝好家”,正在成为连接用户需求与开发企业之间的一座“桥”。
过去,开发商往往凭经验拿地、定价、设计户型,而贝好家试图用数据来“校正直觉”——通过平台积累的购房搜索、带看、交易等行为数据,分析出不同城市、不同客群最偏好的户型面积、价格区间、社区功能,从而提前预测市场走向,满足居住需求。
截至2025年10月底,贝好家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落地17个项目。
据《晨光地产行研》报道,贝壳重点筛选的十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西安、苏州、合肥。这些城市有一个共通点:人口流入稳、产业集中、住房改善需求旺盛。
换句话说,贝壳不再只是撮合买卖双方的“中介”,而是在用科技参与到“房子从设计到交付”的全过程。
为了这场转型,贝壳也在持续砸钱。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18.65亿元,仅三季度就花了6.48亿元,同比增长13.2%。
这笔钱,不是为了做“技术炫技”,而是要让“住好房”变成一种可被验证、可被复制的商业模式。
在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房地产市场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普通购房者,都在寻找能“抗波动”的资产。
贝壳选择主动出手——通过回购股票、提高分红、优化居住体验、拓展服务边界,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相信这个行业,也愿意用AI投入去推动它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这种信念,正在成为贝壳新的竞争优势。2025年8月,摩根士丹利将贝壳的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评级上调至A级,这已是贝壳连续第二年评级跃升。有分析指出,这不仅体现了贝壳在ESG实践上的卓越表现,也意味着,其在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获得了更广泛的肯定。
换句话说,贝壳已经不只是一个中介平台,而是在尝试回答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当房地产的旧周期落幕,新的居住方式,该如何重新定义?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