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杭州六小龙火了。到年底,几家公司在资本市场都迎来好消息,最新IPO的迹象来自云深处。
11月初,云深处完成股份制改造,名称正式由“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杭州云深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公司原投资人名单中的朱秋国(云深处科技联创、CEO)、李超(云深处科技联创、CTO)以及杭州空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退出,公司董事监事人员也进行了变更。
理论上,有限公司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上市的必要准备。对此,云深处科技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此次股改更多是因为公司发展需要,完成相应前期准备。”
根据公开信息,云深处已完成7轮融资。最近一次披露是在今年7月,完成了近5亿元融资,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等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央视融媒体基金、富浙基金、华映资本、物产中大投资等机构跟投。
IPO的信号已经释放出来,我们从行业内了解到的消息是,云深处最新一轮融资的TS已经远远超标。投资人抢着入局的逻辑大体是,宇树之后可能专攻人形机器人,云深处成为机器狗赛道上最值得投资的标的,且云深处在营收上仅次于宇树,年收入在小几个亿左右。
70后浙大博士,造出一只机器狗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深处的名字听上去颇为低调,但在如今的一级市场中,这家公司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云深处成立于2017年,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创业案例。创始人朱秋国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师从褚健教授和熊蓉教授,长期聚焦基于模型控制的足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2017年,他与浙大实验室同事李超联合创办云深处科技,立志打造具备高动态平衡能力的机器人产品。
公司成立数月后,云深处即推出首款自研四足机器人“绝影”,2018年又推出首个能完成上下楼梯、自主导航和智能交互的四足机器人。目前,云深处的产品线已经包含四足、人形和轮足:
四足侧,面向工业场景的“绝影X30”最大负载85kg;面向教育科研的“绝影Lite3”支持AR眼镜手势操控,可与大模型结合实现自然交互 ;工业级防水机型“绝影X20”能在复杂环境持续作业。
轮足侧,2025年4月发布的“山猫M20”融合轮式高速与足式越障,最大速度2m/s、有效负载15kg,专为应急消防、物流配送等危险地形设计;人形侧,2024年已推出实验室版Dr.01,2025年10月发布的全天候、双臂负载10kg的工业级新品,瞄准变电站巡检与消防侦查 。
深耕B端产业多年,云深处的机器人没有停留在讲故事阶段,在电力能源、应急消防、安防巡逻、教育科研等多个行业已有应用。2024年,新加坡能源集团招标,为电力巡检寻找最合适的机器人。波士顿动力等全球领军企业纷纷参与,最终中标的正是云深处旗下名为“绝影X30”的机器狗。
正是在宇树和云深处等企业的引领下,国内机器狗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根据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国内民用机器狗销量不足0.2万台,到2023年已飙升至1.8万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4.4%;市场规模从初期的不足亿元,扩张至2024年的7.55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50亿元。
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朱秋国透露,2024年云深处的营收相比2023年增长超过1倍,2025年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级别,已进入亚太、中东、欧美等市场。
六小龙密集IPO
除了众所周知不差钱的深度求索(DeepSeek主体公司),云深处之外,宇树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今年也相继在资本市场拿到结果。
自年初在春晚上崭露头角之后,宇树科技一路高歌猛进,俨然成为中国科技新叙事的重要代表。9月,宇树科技在社媒宣布:“预计将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届时公司的相关运营数据将正式披露。”
事实上,王兴兴已经在6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这个收入指标在人形和具身的这波企业里,属于无可置疑的第一梯队。
尽管早期融资坎坷,在人形机器人成为资本押注的共识之后,宇树的份额可不是能轻易抢到的。目前的投资者阵容已堪称豪华,包括顺为资本、初心资本、深创投、红杉中国等一众知名财务投资人和产业投资方。我听到的最新消息是,目前宇树已经照着1000亿估值在报。
刚刚拿到千万美元投资的强脑科技也在今年8月就传出IPO消息,估值超过13亿美元,预计在中国香港或内地启动IPO。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是国内首个脑机接口领域独角兽企业,也是首家入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的中国团队。今年9月,强脑科技获得道氏技术2.13亿元的投资。11月,三七互娱完成对强脑科技2000万美元的投资。
更早之前还有群核科技,今年2月就已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成为“六小龙”中第一家启动上市的企业。这家公司瞄准空间智能赛道,背后集合了IDG资本、纪源资本、赫斯特资本、顺为资本、线性资本等知名机构。8月,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群核科技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达1783万元。
国资护航,险资加注
如果“杭州六小龙”有共同点,那便是:都曾处在“太早、太难、不确定”的位置上,在长周期的技术路线上默默穿行。在短周期回报和可见增长成为主流判断时,前沿技术赛道往往被视为“太早”“太难”“不确定”。以“杭州六小龙”所在的机器人、AI、元宇宙、脑科学这些领域为例,研发周期长、投入高、商业化路径尚未清晰,大多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冬季。
今年在创投圈流传的一张聊天截图颇具象征意味:2019年7月,有投资人收到一份“宇树科技”的商业计划书后回复,“这个对我们有点太早期了哈。”现在当投资人开始反思“为何没有投中‘六小龙’”时,这句回复成了最直观的对照。
国资在六小龙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关键的助推力量。以云深处科技、宇树科技、强脑科技三家公司背后的“杭州资本”为例,旗下运营着杭州两大千亿级母基金,一只是杭州科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创;另一只是杭州创新基金,聚焦投强、投大、投产业。
其中,科创基金旗下子基金早在2018年就进入云深处的天使轮,随后在2019年、2020年持续加注;宇树科技自2022年以来,科创基金与创新基金的子基金完成了四轮接力式投资;强脑科技从美国波士顿实验室落地杭州未来科技城,也始于2018年由杭州方面主动上门,随后两只基金分别在早期与关键阶段完成“接力”投资。
在寒冬期选择加注的,并不只有国资。公开信息显示,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背后,至少出现了38家险资机构的身影。
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背后,至少出现了38家险资机构的身影,包括:27家险资间接投资宇树科技;25家险资间接投资云深处科技;14家险资同时出现在两家公司股东序列中,如人保寿险、太保寿险、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友邦人寿、中邮保险等;国寿健投亦披露其大健康系列基金已参与强脑科技B轮融资。
险资一向偏好回报可预期的成熟项目,对早期科技创新并不多见。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晓辉近日向媒体表示,“硬科技领域技术迭代快、专业性强,传统投研团队深度理解技术路线、判断产业化前景能力不足,对硬科技的认知存在‘代差’。”随着险资愿意进入这一领域,一种认知与周期的调整显现,有望成为推动金融动能高效转化为科技势能、产业势能的重要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