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磷酸铁锂行业需求回暖?但价格仍是问题

IP属地 中国·北京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11-19 10:17:4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2025年上半年,磷酸铁锂行业似乎迎来回暖。头部前五企业产能基本满产,TOP5—10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预计2025年中国磷酸铁锂材料产量将攀升至370万吨,头部企业订单已排到2026年,部分电池企业出现一吨难求的局面。

但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数据,2022年底至2025年8月期间,材料价格从17.3万元/吨一路跌至3.4万元/吨,累计跌幅高达80.2%。

11月18日下午,《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研讨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发布厅召开。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汤雁在研讨会上表示,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已成为锂电产业链中竞争最激烈、利润承压最严重的环节。

汤雁表示,全行业连续亏损超36个月,6家上市企业平均负债率达67.81%。即便2025年上半年出现回暖,头部企业产能满产、订单排至2026年,预计全年产量将达370万吨,但成本压力仍未根本缓解,“无序竞争正不断侵蚀我们好不容易建立的全球供应链优势”。

研讨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秘书长周波发布《研究》并作解读。他提到,该研究的时间范围界定为2025年1月至9月。样本企业选取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常州锂源、友山科技、丰元锂能、安达科技等七家具备行业代表性的头部企业,此七家企业的合计销量占行业总销量的74%。

据周波介绍,《研究》基于2025年1—9月一次烧结工艺(二次烧结成本会更高)、压实密度2.4—2.55g/cm³(主流应用规格)的磷酸铁锂材料,选用平均法与市场份额加权法,得出15714.8元/吨—16439.3元/吨(未税价格)为行业平均成本区间,而市场平均售价为14177.1元/吨。《研究》显示,尽管三种方法途径不同,但都一致指向行业成本压力巨大、平均售价无法覆盖平均成本的残酷事实。

安达科技副总经理刘家成在研讨会上提到,头部前五企业产能基本满产,但却只有湖南裕能等两家企业盈利,其余上市公司基本都是亏损状态,这是明显不正常的现象。

刘家成表示,明年,新能源汽车的单车带电量会持续提升,EV(电动汽车)的占比、商用汽车的占比也持续提升,“需求端是不错的,以2025年中国磷酸铁锂材料产量将攀升至370万吨来推测,明年可能达到510万吨至530吨”。

整体来看,据汤雁介绍,当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锂电产业正迎来储能与新能源汽车双轮驱动的黄金发展期。根据协会最新统计,2025年1—9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达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75%,出口数量33.99亿个,同比增长19.14%,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国内市场同样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储能装机量同比激增60%,双重需求驱动下,全行业产值今年有望向3万亿元大关迈进。其中,磷酸铁锂材料无疑是核心支柱——以近74%的正极材料出货占比支撑全产业链运转,在储能电池领域更以99.9%的绝对占比,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基石。

湖南裕能公司营销公司总经理吴润彬在研讨会上表示,当前磷酸铁锂行业前端的原料端成本上涨非常快速,希望成本指数每月更新,对行业发展形成正确的指引作用。

上海有色CEO卢嘉龙从第三方视角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内卷”并非铁锂材料行业的专属,光伏等行业也存在“内卷”,它是一种生态。成本指数的发布可以让上下游企业了解行业处于怎样的一个水温中,但下游是否会因为了解成本指数而给出更好的价格仍然存疑。电池厂商对于材料成本通常会有所把握,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控制产能规模、放缓扩张步伐,从经济学逻辑而言,或许是化解问题的有效路径。

汤雁在研讨会上倡议,以成本指数为“度量衡”,重建市场定价逻辑;以创新升级为“突破口”,开辟价值增长新赛道。另外,以供需平衡为“着力点”,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汤雁表示,摩根大通预测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增长30%,结合我国出口市场的广阔空间,未来两年磷酸铁锂材料将新增百万吨级需求。要通过建立产能预警机制、推动材料企业与下游龙头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引导产能有序释放,避免“需求增长、利润不增”的怪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