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黄奇帆:中国制造不再大而不强,未来15年新能源等产业投资规模或超百万亿

IP属地 中国·北京 时代周报 时间:2025-11-19 12:27:06

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经过这十来年的发展,中国制造的产品出现了重大变化。全世界工业制造360行,最重要的是十个板块。现在,有五个领域中国已经进入领跑状态,有五个领域基本进入同步并跑的状态。当前,中国制造不仅是占到世界1/3的规模的存在,‘大而不强’的状态也得到了重大的突破。”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主论坛上如是说。


黄奇帆(图源:主办方供图)

黄奇帆表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呈现出新的结构性变化,但也面临资源消耗、利润率偏低和全要素生产率不足等挑战,必须通过系统性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新质生产力资源消耗较少,附加值较高,是以全要素生产力为主要动力的,因此抓好新质生产力尤为关键。”黄奇帆谈到。

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他谈到了三个环节。

首先是增量环节。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集群化发展。黄奇帆预计,“十五五”至2040年期间,相关领域投资规模可能超过100万亿元。

第二是存量环节。“我们不能抓了新的,丢了旧的。中国现在已取得100多万亿元工业产值成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尽管它们离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数字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和绿色低碳化的赋能,还是能使传统产业得到发展。”黄奇帆说。

随后,他展开分享了绿色低碳化的五个层次:

源头简化方面,可在炼钢行业更多地推动废钢炼钢以减少铁矿石等的利用;

节能减排方面,目前我国的传统工业系统下,单位能源消耗的总量比世界平均值多50%;

工业品的废物循环方面,可加强分解、拆分、回收利用,发达国家现在的工业装备终端报废以后,回收利用占45%左右,而我国只有10%;

此外,工艺流程再造、化工类连续工艺流程的改进,对于绿色低碳也至关重要。

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于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家统计局的定义里,生产性服务业有十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生产性服务业不上去,制造业不会高质量发展,不会高技术,也不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能。”黄奇帆说。

在他看来,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推动制造业硬件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益提高和运行效率提高的动力、温床、土壤,它还“自带光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GDP最大的板块、最大的主体,占30%,制造业是27%,生活性服务业占28%,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效率与效益双提升。

黄奇帆总结称,“十五五”期间要抓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抓好存量的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改造,增量的十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要着力抓好生产性服务业。

“到‘十五五’时期末,力争让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35%以上,到2050年达到40%左右。那么,以制造业为重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就将共同支撑、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他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