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11月21日,2025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国务院参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在致辞中指出,6G将极大地替代人类完成那些繁重、枯燥甚至危险的工作,让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生产力变革”。
国务院参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
张平指出,通信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已然来临,未来的核心不再仅仅是数据的无损传输,而是智力的感知、流转与生成。这一从“数据搬迁”到“智力搬迁”的深刻变化,将彻底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启万物智联的崭新纪元。
回顾“十四五”这五年,张平用“极不平凡”和“历史性跨越”来概括。他认为,这五年是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从规模建设迈向深度融合的质变期。“我们共同见证了从5G规模商用、网络深度覆盖到应用融合创新的全过程。”张平表示,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凝聚了全行业的智慧、汗水与担当,并积淀下宝贵的“中国经验”:坚持战略引领、整体推进,注重网络先行、应用牵引,强化技术自主、产业协同。
谈及具体进展,张平指出,技术上的持续演进是首要亮点。5G-A将原有的三大典型场景扩展至六大典型场景,这不仅标志着5G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体现了产业对技术深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这意味着5G在助力数字产业发展方面,被赋予了新的、更深刻的内涵。”
张平特别强调,这一阶段的根本突破在于通信对象的转变。“过去在4G及以前的时代,我们核心解决的是‘人与人’的通信。而进入5G时代,我们开启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新纪元。”张平解释说,这一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人与人的通信建立在共有的思维能力和语境之上,相对容易。而与机器的通信,则对时延、可靠性、海量连接提出了极致要求。可喜的是,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直面这些挑战,在5G-A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站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新起点,张平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将更加丰富,而移动通信的发展重点也将发生战略性转移。
“如果说5G是实现‘万物互联’,那么6G的目标就是实现‘万物智联’。”张平清晰地划出了两者的界限,“这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他进一步阐释道,“互联”主要解决的是连接的通达性问题,只要技术到位,便能实现;而“智联”则要求通信对象具备类似人类的感知、意识甚至决策能力,能够主动理解意图、发现规律并执行任务。
“这就必然要求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进行一场‘基因级’的融合,而非简单的功能叠加。”张平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内生人工智能。“传统的通信逻辑是追求在限定成本与功耗下,实现数据的无损‘搬迁’;而当前的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往往依赖于巨大的算力,对成本功耗不甚敏感。将二者结合,必须创造一种全新的技术体系,让智能如同呼吸一样内生于通信网络之中,这就是6G需要攻克的核心难题。”
这一变革将如何改变世界?张平为我们描绘了生动的场景:“未来,我们的通信主体可能不再是‘人’,而是人的智能代理(Agent)。比如,你只需告知目标,你拥有的Agent就能自主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为你制定出最优的工作计划与行动路线。在养老领域,机器人将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指令,而是能通过与物理环境的深度、丝滑交互,真正理解老人的需求,提供有温度的陪伴与照护。届时,通信将不再是工具,而是成为我们延伸出去的、具备感知和决策能力的‘数字器官’。”
谈及6G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张平重申了核心观点:“根本在于从‘数据搬迁’转向‘智力搬迁’。智力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数据,也可能是训练好的模型,更可能是一个个具有意识、能自决策、自学习的Agent。它们会在网络中流动、演化,变得越来越‘聪明’。”
张平将此趋势视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工智能与通信的深度融合就是这样一股洪流。”张平说,“将人类的智能、感知模式与灵活的思维方式赋予机器,使其能力更强大、更实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指数级增长。”
对于6G最先落地的领域,张平判断,所有对智能决策有高需求的场景都有可能。“6G将极大地替代人类完成那些繁重、枯燥甚至危险的工作,让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生产力变革。”
张平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已明确将6G列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预计将催生一个十万亿级别的庞大产业。“这个市场不仅体现在通信本身,更将辐射至数字经济的方方面面,为数字农业、智能制造等千行百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张平补充道,“未来的智能体,将遵循‘感知—通信—学习—决策’的闭环,它将被赋予一定的‘灵性’,这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
最后,张平总结道,当前我们正处于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的关键时期。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征程,唯有持续创新,方能勇立潮头;唯有开放合作,才能共赢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