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幕后金主垮台,多个项目停摆!这家中国民企500强危险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花朵财经 时间:2025-11-24 18:25:29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劳登

11月15日,锦州银行门户网站正式停止对客服务——预示着这家运营28年、2018年资产峰值曾达8459亿元的城商行将彻底画上句号。



中国工商银行全面承接锦州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网点及人员,这也是我国银行业首例国有大行直接承接独立运营城商行全部法人实体的案例。

对于接盘的工行而言,如何解决锦州银行留下的“不良贷款率高企”“部分贷款存在违规”等历史包袱,成了其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比如刚被评为202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曾与锦州银行展开过深度合作的多弗集团,正是锦州银行 “历史包袱” 中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之一。

这家靠接盘烂尾楼崛起的千亿民企,长期将锦州银行视为核心融资通道。对于本就因杠杆收购、项目烂尾陷入流动性困境的多弗而言,如今“金主”垮台等同于“金融输血”渠道被切断,无疑让其债务危机雪上加霜,更多潜在隐患也随之浮出水面。

PART.01

“烂尾楼之王”的崛起

很少人知道,这家千亿民企的前身其实是温州老街上的一家锁具公司。

2000年前后,胡兴荣(原名胡风云)和父亲共同经营着雅洁锁业,走的是实业赚钱的路子。此后数年,胡兴荣一直在五金领域闯荡,虽干出一番成绩,但恰巧遇到了2008年经济危机,资本扩张计划受阻。



彼时,实业受挫,楼市烂尾,不良资产遍地,这让胡兴荣看到了机遇。起初,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承接不良资产业务,帮助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后来他又看到烂尾楼商机,下场低价收购烂尾楼,再通过法律手段厘清债权、引入新资金盘活,最后以市场价出售回笼资金。

2010年,多弗集团正式成立,胡兴荣将“不良资产盘活”作为核心战略;2015年,多弗地产已在浙皖、沪苏、大湾区等六大区域布局20余城,仅通过烂尾楼道改造的项目就超过30个,年营收突破百亿元。

市面上不少关于多弗发家的报道,都将目光放在了烂尾楼业务上。其实除了烂尾楼业务,胡兴荣早期还从事过放贷业务,并且该业务在经营过程中被卷入套路贷诈骗案件。



裁判文书网披露的“王某、许某等诈骗一审刑事判决书”显示,被告人许某2009年在上海多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做总经理,该公司老板是胡风云,经营放贷业务。

通过五金、烂尾楼、放贷等业务完成初期资本积累后,多弗集团的资本布局也悄然展开。

2017年前后,多弗成立大量商业管理、资产管理、贸易类公司,同时斥资拿下了恒天海龙(A股)和民生国际(H股)两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完成“A+H”资本布局。



经过几番资本扩张后,多弗集团开始在国内外大肆收购各类资产,陆续设立实业、地产、文旅、科技、航空、新能源、商管等综合业务主体平台,完成诸多跨领域布局。

仅在2022年一年间,多弗集团就完成了意大利Fama直升机公司的全资收购和聚焦风电、光伏、储能技术和产品的新能源领域布局。

2024年,多弗集团实现营收2189亿元,年末总资产为1433亿元,一举跃升至千亿行列。这也是创始人胡兴荣高光时刻,不仅以130亿元个人财富入选胡润全球富豪榜,还头顶着北京温州企业商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无人机协会会长、浙江省商会副会长等光环。

从街边锁具公司,到业务横跨地产、航空、新能源、文旅等多个领域的中国民企500强,胡兴荣仅耗时二十多年就完成了华丽转身,如果故事就此划上句号,这或许是一个励志的商业故事。

然而,商业版图的急速扩张不可能凭空进行,背后使用到的资金究竟从何而来,扩张方式是否具有风险?一切仍有待解答。

PART.02

航空、文旅、地产项目纷纷停摆



2024年12月,锦州银行天津河西支行一则诉状,将多弗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送上法庭,双方彻底撕破脸皮。

在此之前,锦州银行一直是多弗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工商信息显示,多弗集团下属的多家公司股权被质押给锦州银行,且维持有效状态,涉及贸易、旅游资源开发、制造业等主体。

入主上市公司、跨国收购飞机制造商、并购高科技企业,一系列资本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这就对多弗的融资便利性提出较高要求。

前面有提到,胡兴荣是北京温州商会会长。温商的实力无需置疑,有了商会作纽带,为多弗打通温商资源创造了独特条件。

此外,多弗核心人员中,除了胡氏家族成员,多个高管来自温州银行业。比如副总裁冯茂慧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温州市分行行长助理;副总裁金江桂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温州市中山支行行长。高管的金融从业背景为多弗的融资需求提供了更多专业建议。



但发展步子迈大了,总会容易出现问题。多弗一边依靠银行融资输血,一边进行大规模产业布局。杠杆拉满的情况下,一旦资金流转出现阻滞,企业就可能触发流动性风险。

锦州银行与多弗的纠纷仅是多弗集团旗下企业纠纷的冰山一角。



7月25日,温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诉温州多弗地产等公司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开庭(目前原告已撤诉)。多弗集团旗下地产公司涉及18起司法案件,被执行总金额达2850万元。

随后,多弗又被爆出温州、山西等地项目停工,航空产业园沦为“空中楼阁”,文旅项目变身“鬼城”。创始人胡兴荣名下近10亿元股权被冻结。

地产大佬王健林说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然而,恒大、雪松、正威、均和等一众房地产巨头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一度被称为“商业奇迹”的多弗和他们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都是改革红利受益者,都是玩杠杆的高手。一家看上去如此庞大的千亿级公司,实质上并没有想象的坚韧,反而显得有些脆弱。

留给我们的思考或许是:商业资本运作固然重要,但守住合规底线和深耕所处产业才是长久兴盛的根本。

既然享受了激进扩张的红利,那么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多弗曾经引以为傲的“烂尾楼抄底术”,最终可能会让本身沦为更大的烂尾工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