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巴赫的火,是因为它满足了一个时代的情绪需求,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对财富的渴望,甚至是虚荣。
我一直觉得,网上有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迈巴赫。
网红爆火之后,先要提一辆迈巴赫;微商想忽悠你,会贴出迈巴赫合影;短剧里的霸总出场,也是从迈巴赫里走出来;就连国产新能源车开发布会,也要踩一脚迈巴赫。
我就纳闷了,世界上的豪车这么多,为什么偏偏是迈巴赫呢?
本期我们来聊聊,迈巴赫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01
与很多人的理解不同,迈巴赫其实是一个很新的品牌。
尽管它的历史确实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但实际上,今天的消费者知道的这个迈巴赫品牌,满打满算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
1909年,威廉·迈巴赫,这个为戴姆勒发明了第一台高速汽油发动机的德国工程师,和他的儿子卡尔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生产航空发动机。
1921年,迈巴赫推出多款高性能汽车,买家包括了当时的德国工业巨头、好莱坞明星、印度王公。
然而,二战的爆发改变了一切。
在进入汽车领域二十年后,迈巴赫工厂被征用生产坦克发动机,从此之后不再生产汽车。迈巴赫作为豪车品牌的历史,到此就结束了。到了60年代,戴姆勒奔驰看中了迈巴赫的技术遗产,把它收入了囊中。
要理解迈巴赫为什么能成为今天的豪车代表,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到2000年左右,这个时候,迈巴赫汽车已经停产了六十年。
那几年的奔驰,心里挺苦的。眼看着隔壁宝马拿下了劳斯莱斯,大众收编了宾利,而号称汽车发明者的奔驰,手里竟然没有一张能打的王牌。
于是,为了对标劳斯莱斯和宾利,奔驰翻箱找柜,把沉睡了60年的「迈巴赫」品牌强行复活了。
2002年,奔驰推出了两款量产车:迈巴赫57和迈巴赫62。这两个数字非常直白,代表车身长度分别是5.7米和6.2米。
请注意这个6.2米这个数字,它在汽车里面属于长轴距。这个特点也导致了,迈巴赫在中国市场卖得特别好。
大家知道,国内市场一直对「长轴距车」有种偏爱,在我们的审美里,「大」往往就代表着「大气」和「尊贵」。因为这个特点,奥迪A6来了要变A6L,宝马5系来了要变5系Li。
迈巴赫6.2米的长度,精准地踩中了这个审美爽点,成为大家心中的面子象征。
6.2米的车身也意味着,这辆车不能上蓝牌,必须挂黄牌,你得有A1大客车驾照才能开。这就注定了,买这辆车的人,绝不可能自己坐在驾驶位上。
另外,迈巴赫62的大空间后排,一键变色的全景天窗、车载冰箱和专属的纯银香槟杯,都成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豪车标准。
迈巴赫当年的起步价,达到了550万到610万人民币,这还只是裸车价格,算上各种选配和税费,落地轻松突破1000万,高配的甚至达到1500万。
正是这个时期,迈巴赫在中国大众心中形成了千万豪车的「价格锚点」。这注定了它的购买者只能是顶级富豪。马云、王健林、黄光裕……这些商业大佬的名字,都曾经与迈巴赫深度绑定。
在无从验证真假的传闻中,马云花了1070万购买了一辆迈巴赫62S,无数决定阿里巴巴命运的决策,就是在这辆车当中诞生的。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迈巴赫不仅是车,还是「顶级财富的象征」。
它带给消费者一个认知:虽然豪车各有各的品牌形象,但是坐迈巴赫的,一定是掌握着资源的顶级大佬。
02
听起来,迈巴赫很成功,然而,商业世界的残酷就在于,声量不等于销量。
虽然迈巴赫在中国赢麻了,但是从商业回报来看,迈巴赫成了奔驰的滑铁卢,因为它的销售数据非常尴尬:2011年,迈巴赫在全球只卖掉了不到200辆。
而在同年,劳斯莱斯卖了2700辆,宾利卖了5100辆。迈巴赫的销量,连人家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之所以卖不动,是因为在那些挑剔的「欧洲老钱」眼里,迈巴赫缺乏连续的品牌传承。这个名字消失了60年,以至于很多消费者以为它就是一个纯新的品牌。
于是,2013年,奔驰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停产迈巴赫。这个品牌在烧掉了数十亿欧元之后,黯然退场。
但是,因为信息差,迈巴赫这个名字,却阴差阳错,在国内留下了深刻印象。到了停产前的2012年,有一半的迈巴赫,都是被中国富豪买走的。
而销量差的特点,反而造成了一种稀缺性,导致不少人认为它比劳斯莱斯还高级。
这种品牌印象,正是它绝地反击的资本。
按理说,一个销量惨淡的老品牌,它的命运通常只有两种:要么被扫进汽车历史博物馆,要么卖给人傻钱多的新企业。
但奔驰这次却展现出了教科书级别的商业操作:他们成功把迈巴赫给复活了。
奔驰给了迈巴赫一个全新的定位:它不再是一个试图拳打劳子、脚踢宾子的独立品牌,而是降级成了奔驰旗下的一个子品牌——「梅赛德斯-迈巴赫」。
奔驰给它的最新归类是,它是高端型号奔驰S级的高配版,相当于是奔驰S级的Pro Max版本。
新迈巴赫直接使用了奔驰S级的底子——它共享了S级的发动机、底盘和所有先进科技,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加法,也称为迈巴赫S级。
比如在奔驰S级长轴距版的基础上,把车身又加长了20厘米,并且把增加的空间都给到了后排,维持了老款的空间优势。
它的后排座椅,倾斜角度能调节到很大,配上电动腿托,可以让后排乘客半躺在车里。这也是为什么在小米YU7的发布会上,雷军说后排座椅调节「比迈巴赫多1度」。
奔驰还为新迈巴赫加入了的专属的豪华元素。包括独特的车头格栅、C 柱徽章、双色车漆、独特轮圈,以及更高级的内饰材料,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不是普通的S 级。
就这样,「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推出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款豪车,它的价格应该卖多少呢?
03
大家回想一下,2012年的老迈巴赫62是什么身价?从大几百万到上千万。
而现在这款新的迈巴赫S级,起售价被定在了143.8万,就算配上各种奢华选装,落地也不过二三百万。
这个价格就非常微妙,堪称神来之笔。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豪车市场。
在豪车市场的金字塔底部,是满大街奔驰S级、宝马7系和奥迪A8,它们的价格在80万到120万之间。
而金字塔塔尖是是劳斯莱斯和宾利,这种车起步就是300万、500万,甚至上千万。
对于很多老板来说,为了个面子,一次性压上这么多流动资金,是不太划算的。何况做生意的拿不出三五百万现金也很正常。
便宜的太大众,小众的太昂贵,这时候,新迈巴赫最核心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在懂车的人眼里,它是一辆比普通奔驰S级贵几十万的高端S级。但在很多大众眼里,迈巴赫还是那个和劳斯莱斯平起平坐的「千万级豪车」,还是那个顶级商业大佬才买得起的最高象征。
于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就产生了。
买迈巴赫有点像是,只用了十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买到大佬专属用车,和附带的成功人士光环。
只花了比奔驰S级多一点点的钱,却开出了劳斯莱斯的感觉。
从销售数据来看,这辆车获取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从2015年到2021年,新迈巴赫共销出了六万台车,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在中国,比老迈巴赫的比例还高。
事实上我们回过头来看,迈巴赫的这次复兴,一开始就是冲着中国市场来的。
当年迈巴赫S600的全球首发式,既不是在德国,也不是在美国,而是直接开在了广州国际车展,奔驰的高管明确表示:「主要是中国的需求,为迈巴赫品牌今年的复兴提供了催化剂」。
这步棋可以说是有奇效。
在今年,它在国内的月销量更是达到了一千台,甚至比更便宜的奔驰S本身销量还高,这是很大的一个成功。
火爆的不只是卖车,迈巴赫在国内租车市场上也很抢手。
根据市场行情,租一辆劳斯莱斯古思特,日租金通常在8000元到1.5万元,而且押金极高。
但一辆迈巴赫S480的日租金,已经被市场卷到了一两千块钱。
对于租车行的老板来说,迈巴赫的流通率也高于其他豪车。
一辆迈巴赫S级的月均出租率显著高于劳斯莱斯,你接机能用,谈生意能用,去夜店能用,结婚也能用。
这种童叟无欺的尊贵感受,这份薄利多销的情绪价值,让迈巴赫成为香饽饽。
04
而这个「认知差」,也被嗅觉最灵敏的一群人捕捉到了,那就是网红博主。
很多短视频博主走红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一辆迈巴赫。
因唱儿歌走红的某网红幼儿园老师,成名后曝出的第一个大新闻就是「喜提迈巴赫」;模仿明星走红的某工厂打工仔,也提了一辆迈巴赫,说是为了「圆梦」。
迈巴赫甚至成了一种「网红身份识别器」,精准到连警察抓捕犯罪都靠它定位:某百万粉丝网红因欠债不还被强制执行,法警通过定位她的迈巴赫才找到了她。
而馆长我至今没开上迈巴赫,所以完全可以认为我的评价都是出于嫉妒。
去年,360创始人周鸿祎高调卖掉自己的二手迈巴赫,更是演变成了一场年度热点。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妙的螺旋:网红买迈巴赫证明自己的「成功」,大众看到之后,认为迈巴赫代表了成功,又进一步提高了它的知名度。
甚至于,迈巴赫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符号。
在短视频平台上,关于迈巴赫的迷因层出不穷:「雨夜高速迈巴赫」的画面,配上一首《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象征了「努力奋斗,获得财富」。
但是讽刺的是,这首歌的作者曲婉婷,显然不是通过努力获得的财富。
此外还有「迈巴赫不需要智驾」、「迈巴赫与自卑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段子,往往能获得几十万点赞。
它们被不断地拼贴、引用、再创作,最终,迈巴赫的形象不再只是一辆车,而是一种解释成本最低的财富象征,成了传播路径最短的成功认证。
这也是为什么这款车让这么多微商喜欢开,短剧喜欢拍。
对于微商来说,你不需要展示银行流水,也不需要证明产品效果,甚至都不需要有产品,你只要拍出一张双手交叉,站在迈巴赫面前的图片,或者P出一张,那你就传达出了关键信息。
当然,这个关键信息是真是假,那就不知道了。
拍短剧也是同理。短剧往往只有一两分钟,导演没有时间去细细铺垫主角的身世背景。但只要双色迈巴赫停下,主角一条腿迈出来——观众瞬间就懂了:这是顶级大佬,身价百亿,世家大族,龙王归位。
这也解释了当下中国车圈一个最有趣的现象:为什么现在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从理想、问界到蔚来、仰望,都喜欢把迈巴赫吊打一番。
雷军说小米汽车的后排比迈巴赫多1度,余承东说「不要嘲笑迈巴赫」,李想也用迈巴赫来对比理想L9。之所以选择这么做,除了客观的配置原因,也是因为迈巴赫这种成功的符号性。
在保时捷、玛莎拉蒂这些品牌被新能源车冲击的今天,进口豪车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但是迈巴赫,居然还在逆势上涨。
2024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量暴跌28%,宾利下滑13%;甚至连奔驰自己,也下降了7%。而迈巴赫的销量,却进入了中国市场所有进口车型销量榜的前10名。
这说明,迈巴赫或许正处于它的最好时代。
05
那我们是否可以说,迈巴赫的火,是因为它满足了一个时代的情绪需求,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对财富的渴望,甚至是虚荣呢?
可以。
但反过来想,又有谁能逃脱虚荣呢?
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我特别想拥有一辆滑板车。我爸承诺我,只要我考试考好了就给我买一辆。于是我一次次考试,一直从小学考到初中,我爸总会因为各种理由推脱,最后都没有得到。
对我来说,那辆滑板车就是我的迈巴赫。
通过消费一件商品来印证自己的成功,诚然是一件很俗气的事。但对我等芸芸众生来讲,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件俗气的事,成了坚持的意义。
它可以是任何东西。
可以是字节的工牌,是LV的包包,是周杰伦演唱会的内场票,是五环边上的小两居,甚至是一份肯德基全家桶,一辆滑板车。
当然,也可以是一辆迈巴赫。
我们之所以总会困于年少不可得之物,是因为我们永远想证明我们做得到,我们配得上。
祝愿每个看文章的同学,都能拥有自己的「迈巴赫」。
参考资料:
迈巴赫官网、维基百科
百万网红拒还债务,在迈巴赫内被擒控 九派新闻
被中国富豪和造车新势力选中的迈巴赫 第一财经
相关新闻报道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