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连黄仁勋都在抛售英伟达,AI泡沫还能撑多久?

IP属地 中国·北京 花朵财经 时间:2025-11-26 20:19:01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痛失中国95%市场后,英伟达黄仁勋又迎来了“扎心”的时刻。

昨夜美股市场在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的背景下,全球市值曾突破5万亿美元的科技巨头英伟达逆势大跌,市值一夜之间蒸发114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8100亿元,相当于一夜干没了个紫金矿业。

英伟达的股价跳水固然引人注目,但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巨头与顶级资本正悄然掀起的一场“撤离潮”。

这背后,仿佛有一只无形之手按住了AI概念的热度,这或许正是AI泡沫已膨胀至临界点的危险信号。

PART.01

最懂AI的人在高位套现?

资本市场的铁律向来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当一众深耕科技领域的大佬纷纷抛售英伟达股票时,市场狂欢就该按下暂停键。

作为英伟达的掌舵人,黄仁勋的操作最具风向标意义。



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初至11月18日,他在88个交易日里持续卖出公司股票,累计减持829.7万股,持股总数降至7000万股以下,按最新收盘价计算,套现金额达15.48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9日英伟达股价触及212.19美元的历史高点当天,黄仁勋仍通过七笔交易卖出2.5万股,用行动表明了对当前股价的态度。

紧随黄仁勋脚步的,是一批投资界的“老江湖”。日本首富孙正义的操作更为决绝,他旗下的软银在10月以58.3亿美元的价格清仓了全部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这是他时隔六年第二次精准在高位套现离场。

被称为“段菲特”的华人投资人段永平,也就是那个曾创办小霸王与步步高,孵化出OPPO/vivo、小天才等一众步步高系企业的幕后大佬,三季度对英伟达的减持幅度高达38.04%。他此前评价苹果时“不便宜了”的观点,或许正是他对英伟达估值的真实判断。

机构资本的撤离同样毫不手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三季度减持65.3%的英伟达股份,持仓从723万股锐减至251万股;“大空头”迈克尔·伯里豪掷11亿美元买入英伟达看跌期权,押注股价崩盘;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清空了所有英伟达持股,价值近1亿美元,他此前就警告“AI估值已堪比1999年互联网泡沫”。

这场撤离潮,如今甚至蔓延至整个科技板块,巴菲特减持苹果、盖茨基金会抛售微软,市场恐慌情绪正在积聚。

PART.02

AI军备竞赛的背后

按理说,英伟达的业绩足以支撑其龙头地位。但大佬们为何要集体跑路?

数据显示,2025财年英伟达营收1305亿美元,同比暴涨114%;2026财年三季度营收57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狂赚4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增幅达65%。

但支撑这份业绩的,是一场不可持续的“AI军备竞赛”——微软、谷歌等巨头一年投入超4000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这些资金大多流向了英伟达的芯片,形成了短暂的需求爆发。

所以说,这种爆发式增长早已脱离了实际价值支撑。



当前,硅谷七巨头(苹果、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英伟达和特斯拉)的总市值已高达约20万亿美元。这一规模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的4.3倍,更是2008年全球房地产危机相关市值的1.7倍,因而被视为当前AI泡沫的核心。

表面上的产业繁荣,实则是一场由“循环融资”驱动的金融游戏。

掌握核心逻辑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清晰的资金闭环:微软向OpenAI投资130亿美元,后者则用这笔钱购买微软的云服务,这直接转化为微软的营收。

类似地,甲骨文在获得OpenAI的巨额订单后,便用这笔预期收入去采购英伟达的芯片,而英伟达又将这些收益投资于OpenAI。

这种“投资-消费-再投资”的循环,共同制造出虚假的营收与估值,如今已成为硅谷AI圈心照不宣的秘密。所以说,大佬集体跑路的背后,是AI产业“业绩狂欢”与“价值虚高”的严重背离。

但市场未曾料到的是,AI泡沫会显得如此脆弱。

作为AI浪潮的核心企业,OpenAI 2025年上半年亏损78亿美元,全年营收不足200亿美元,却计划投入1.4万亿美元用于技术研发,盈利遥遥无期。

麻省理工学院(MIT)最新研究显示,高达95%的企业生成式AI(Generative AI, GenAI)试点项目未能带来可衡量的营收或损益改善。

如今,硅谷七姐妹已占据标普500指数34%的市值,全球养老金和共同基金也深度配置其中,这已将普通人的财富与泡沫牢牢绑定。

鉴于这些科技巨头“大到不能倒”的属性,一旦泡沫破裂,最终的买单者仍将是纳税人。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大佬的减持已是最明确的风险提示。黄仁勋作为最了解英伟达的人,在业绩巅峰期持续套现,本质上是对泡沫的理性规避。

面对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资产泡沫,花朵财经想说的是,保持清醒或许比追逐热点更重要——远离缺乏盈利支撑的AI概念股,分散投资降低与科技巨头的绑定风险,保留现金等待泡沫破裂后的真正机会,才是当下最稳妥的选择。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比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纳斯达克指数暴跌78%;2008年次贷危机让16.3万亿美元家庭财富蒸发。

如今,当最懂AI的人都在悄悄离场,这场泡沫的狂欢,或许真的快要到散场的时候了。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