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外汇展业改革参与银行增至26家 三季度工行等4家入列

IP属地 中国·北京 21金融圈 时间:2025-11-27 00:15:19

全文共1537字,阅读全文约需5分钟

外汇展业改革银行总数达到26家初步实现了为企业减负、为银行增效、为监管提质的目标。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唐婧

编辑 | 杨希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11月22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在上午的主论坛上,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副司长黄卉分享了银行外汇展业改革的相关情况与成效。


黄卉表示,外汇展业改革实施两年以来,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反响良好。截至2025年9月末,改革银行总数达到26家,机构类型覆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国。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26家参与银行包括5家大型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4家城商行和8家外资行。5家大型银行分别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分别是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4家城商行分别是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8家外资行分别是渣打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三井住友银行、德意志银行、瑞穗银行、三菱日联银行。

今年7月,记者曾独家报道外汇展业改革参与银行增至22家,对比当时的名单来看,今年三季度新加入的4家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德意志银行、瑞穗银行和三菱日联银行。记者还从业内获悉,城商行当中北京银行正在积极筹备。

为营造“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服务环境,同时压实银行跨境资金风险“第一道防线”责任,2023年底,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发布《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构建银行外汇展业通用框架,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银行展业标准,提升银行外汇展业能力。为推动银行规范高效实施改革,202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又相继出台3项配套法规文件,并指导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发布3项行业指引规范,构建了“1+6”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制度体系,护航外汇展业改革不断提质扩面。

黄卉介绍,从市场反馈来看,外汇展业改革初步实现了为企业减负,为银行增效,为监管提质的目标。

企业减负方面,企业可凭指令办理外汇业务。有的企业每月结算量大、业务复杂,原来需要安排专人梳理材料分批次送银行审核,前后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被银行评为一类客户后,办理单笔汇款业务实现秒申请、分钟办,大大节省了财务人员的成本,企业资金的周转效率也显著提升。

银行增效方面,客户识别与服务能力有效提升。试点银行通过数据整合与客户分类,对客户建立起一套全景画像,在对企业真了解、真信任的基础上推动流程简化,对优质客户、外汇业务无需单单审、逐笔核,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基于了解客户的前提,试点银行还可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定制多样化的便利化服务,精准适配特定群体,助力银企合作持续深化。

监管提质方面,风险防控质效显著提升。外汇展业改革推动银行总行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全面及时回溯跨境交易,做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监测范围和精准度显著提升,可实现对客户不违规、不打扰。改革实施以来,银行发挥风险探头作用,已向外汇局报送一系列外汇风险交易报告,初步实现异常交易的早识别、早处置。

黄卉表示,下一步国家外汇局将围绕建立健全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稳妥有序推进银行外汇展业改革。一是指导银行有序扩围,扩大改革的覆盖面,惠及更多的企业。二是依托银行展业框架,推动各项便利化政策融合,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政策系统的集成性。三是推动银行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路、系统多工作,柜员少重复。

“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外汇展业改革将进一步解放银行生产力,提升外汇服务水平。国家外汇局将与其他部门、银行以及企业一道,为进一步推动金融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作出积极贡献。”黄卉如是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