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VS“我们缺干活的人”

IP属地 中国·北京 识局 时间:2025-11-28 20:18:11


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这些年来,大概是托了中小学不开设逻辑课的福,多数人对两种逻辑上完全相悖的话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和“我们这,太缺能干活的人了”,完全习以为常。

尤其是体制内的人,几乎每天都在听这两种话术反复横跳、来回循环,可是很少有人会想,如果我不干有的是人干,领导怎么还缺干活的人呢?如果领导缺干活的人,怎么我不干还有的是人干呢?

当然,在之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两种话术其实并不矛盾,它们只是适用场景不同。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通常用于PUA下属:既然领导打算给你压更多的担子、更严格地“历练”你,他必要就要先否定你的价值。只有让你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随时可替代,你才能屈从于他的强大和予取予求。

而“我们缺干活的人”,则通常用于PUA更大的领导:一来,这是领导向大领导暗示,我这个活很重要,毕竟重要的活才需要更多人手嘛;二来,这是领导做好了甩锅的打算,我人手不够,干不好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在之前那个时期,这两种话术,确实可以并行不悖。

至于现在呢?现在就更并行不悖了。

甚至可以说,现在这两者之间完全不存在矛盾了。

不信你看,这几年,每年的国考、省考,有多少人报名?那招录比都快赶上高考了。这还不能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吗?等着挤进来跟你争岗位的人,海了去了。

与此同时,这几年,干活的人,尤其是干那些具体琐碎的“杂活”“苦差事”的人,又真的越来越少。

有关系有背景的,当然不会干那些,人家都有背景了,为什么还要干?没关系没背景的,如今也懒得干那些,反正自己没背景,干再多,“好事”也轮不到自己,为什么还要干?

体制内大概也就这点好处了吧:只要脑子想得开,脸皮拉得下,分内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不出大问题,这个人就无敌。难道哪个领导还能因为下属找理由不加班就开除他?

于是,对领导、特别是中层领导来说,他们就不得不成为一个矛盾综合体:一方面,上面派下来这么多活,没人干,得找理由搪塞;另一方面,下面这些人越看越透,越躺越平,得找理由教训。那当然就是两种话术综合考量交叉使用了。

那么,这两种话术,哪种更接近当下的真相呢?

还是刚才那句话:两种都是真相。

下行时代,岗位在减少,就业压力在加大,面对那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现有的工作,确实有很高的可替代性。

尤其是体制内的工作,绝大多数都没什么技术含量——有些甚至都没什么价值含量,纯属哄着领导玩,只要领导不玩了,这活干成什么样都无所谓,就连干不干也无所谓。这样的活,谁还干不了?谁要是现在还觉得自己很重要,谁都取代不了自己,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然而,同样是下行时代,之前被上行掩盖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而且大家赚不到钱就难免存量博弈,加速的内卷、内耗,让大家既焦虑又疲惫,几乎被无意义的工作耗尽了所有耐心。

尤其是体制内的工作,很多讲话、报告、台账、报表,会议、培训、活动、比赛,都是既琐碎又无聊。这样的活,谁还愿意干?谁要是现在还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那恐怕也是大错特错了。

其实说白了,这种矛盾的现象就是,我们已经养不起更多干活的人,而这既导致更多的人没活干,又导致更多的活没人干,然后就这么死循环,大家就在这个死循环里挣扎,沉沦。

那该如何破局呢?作为个体,想破局其实很难,既需要能力,也需要运气。

但从整体上讲,最关键的,还是应该牢记“水至清则无鱼”的古训,要求别那么高,别那么细,别那么严,更别那么刚,让大家都喘口气,舒展舒展筋骨,先把经济搞上去,再说别的。

毕竟,只有先把蛋糕做大了、分匀了,才能谈得上让人有活干,让活有人干。

否则,再这么耗下去,我们又能耗多久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