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郝文然
![]()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郝文然
编辑|韩迅
整车市场的寒意正沿着产业链向上蔓延,曾经的技术服务“象牙塔”也难以独善其身。
近日,阿尔特(300825.SZ)发布2025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6亿元,同比增长19.3%,但利润端却亏损1.51亿元,同比骤降12246.62%,亏损金额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的1.33亿元。单看第三季度,阿尔特净亏损9264万元,环比进一步扩大2205万元,业绩加速恶化。
![]()
作为全国首家上市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阿尔特为何持续深陷亏损泥潭?其进军零部件制造领域以及与首程控股(00697.HK)的机器人合作,究竟是通往未来的远见布局,还是困境中的一根自救浮木?
汽车价格战不止,设计公司沦为成本“夹心层”
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2025年仍在持续。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平均降幅达2.3万元。而根据罗兰贝格和汽车之家的联合报告,今年上半年燃油车终端优惠幅度攀升至27.77%的历史高点;即使不断降价促销,仍有超过50%的新上市/改款车型未达成销售目标。车企们正集体“断臂求生”,但边际效用递减,最终效果不佳。
当整车厂陷入以价换量、甚至量价齐跌的糟糕境地,将降本压力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几乎成为必选项,从事上游设计的阿尔特首当其冲。
成立于2007年的阿尔特,总部位于北京,主营业务为整车研发和零部件研发制造,2020年登陆新三板后成为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从事汽车设计的上市公司。
作为车企的“外脑”,阿尔特负责为车企设计研发新车型、提供图纸、完成零部件选型,推动新车从概念到落地。其客户包括本田、日产、吉利、东风、赛力斯、理想、岚图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和造车新势力。
对于大幅亏损的原因,阿尔特在三季报中解释称:“受国内汽车行业发展现状等因素影响,汽车降价压力已传导至上游汽车研发设计环节;公司近两年在手订单的利润率较低,毛利率下降。”
设计服务本应是技术密集型的高毛利业务,如今却在汽车行业寒潮中沦为成本“夹心层”。
财报显示,阿尔特202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13.19%,同比下降19.10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1.39%,同比下降 20.73个百分点。降幅之大,令人咋舌。
更不容乐观的是,降价对整车销量的刺激并不理想,而压低成本却似乎已固化为产业链常态。在汽车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车企自身尚且难保,依附于车企上游的阿尔特想实现利润回升,在短期或存在较大压力。
大额存货减值成疑,业务可持续性堪忧
令人困惑的是,作为轻资产模式的设计公司,阿尔特今年以来却计提了大额存货跌价准备,这成为拖累其三季度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
2025年半年报显示,阿尔特经营期内产生0.42亿元资产减值损失,公司解释称“主要系存货跌价准备所致”。三季报资产减值则进一步增长至1.03亿元,而去年同期仅286.8万元,增幅惊人;1.03亿元占比达当期公司收入的14.0%之多。
阿尔特并不属于制造型企业。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94.3%收入来源为专业技术服务业,仅5.7%来源于制造业。这样的业务结构一般而言不会产生大量存货。
一家设计服务公司为何会产生如此大规模的存货减值?11月24日,时代商业研究院就相关问题发邮件并致电阿尔特进行询问。截至发稿,该公司尚未答复。
时代商业研究院分析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下游客户车型项目延期、取消或销量不及预期,导致阿尔特为其定制的材料积压,可变现价值大跌,从而计提减值。如果情况属实,则反映出下游需求的真实萎缩,这意味着阿尔特不仅输在当下,也看不清未来。
此外,阿尔特的资产和现金流也显示出一定风险。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该公司总资产30.41亿元,同比下降8.62%,与收入的扩张形成背离;经营性净现金流-6170万元,同比下滑157.57%,该公司在三季报中称,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阿尔特在经营困局中保持了良好的财务结构,周转能力也有所改善。2025年三季报显示,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9.19%,处于较低水平;流动比率2.03,显示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存货周转天数165天,同比下降133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96天,同比下降49天。
突围困局:零部件业务亏损,机器人合作尚处概念期
为摆脱困境,阿尔特近年来积极寻求业务突破,从2023年起由汽车设计向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拓展,目前已覆盖动力系统、新能源车高压电系统和汽车电子等多个产品方向。
![]()
然而从结果来看,零部件制造业务规模甚微。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仅2956万元,尽管同比增长937.95%,但仅占公司总收入的5.7%,且处于亏损状态。
近日,阿尔特在投资者问答中透露,公司的电磁离合器产品已于2025年年初启动量产,并开始向某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交付。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标志着阿尔特的零部件制造能力已经通过了市场验证。然而无论是整车设计还是零部件制造,下游客户都是车企。在汽车行业极致内卷的背景下,该板块何时能贡献利润,仍是未知数。
机器人是阿尔特的另一个突围方向。
2025年8月,阿尔特与首程控股、首程机器人、阿尔瑞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四方将围绕“机器人+汽车”应用展开合作。首程控股凭借资本平台和生态资源,已投资多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阿尔特则计划将汽车领域的工程体系迁移至机器人研发。
由于存在技术同源性,汽车零部件企业近年跨界开展机器人业务屡见不鲜,阿尔特此举具备商业合理性。然而,该框架协议缺乏具体执行计划和时间表,更像是一个“启动仪式”。参考零部件业务的进展速度,阿尔特要真正在机器人领域站稳脚跟并产生实质性收入,恐怕还需数年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切入新领域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但阿尔特研发投入却在收缩。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17亿元,同比大增164.96%;但2025年的投入力度明显减弱,前三季度仅0.33亿元,同比下降5%。
从研发费用的变化可以推断,阿尔特去年曾将研发端视为重点,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主业竞争力并打通新业务;然而今年在大幅亏损的压力下,该公司对研发支出转而趋于谨慎。这对于依赖技术创新的公司而言,是一个偏消极的信号。
国际化业务的拓展是阿尔特近几年为数不多的亮点。2023年,该公司提出了“技术+供应链”出海的国际化战略。随后在2024年,阿尔特及控股子公司上海阿尔特领锐与日本AIM签署了4.7亿元的AIM EVM的整车生产制造订单。2025年,阿尔特又与全球知名企业签订2.14亿元的新能源车型整车开发订单。
2025年上半年,阿尔特实现海外收入6553万元,占比12.5%,较2024年小幅提升。
核心观点:行业寒潮侵蚀设计主业,新业务转型未见成效,突围道阻且长
作为昔日的“汽车设计第一股”,阿尔特曾是资本市场的明星;如今,它却面临着行业寒冬与转型阵痛的双重考验。一方面,汽车价格战使其核心的设计业务毛利率急剧下滑,叠加异常的大额存货减值,导致公司陷入深度亏损;另一方面,被寄予厚望的零部件与机器人新业务仍处于投入期,规模较小且盈利前景不明,短期内无法支撑业绩反转。
在汽车行业的寒冬中,阿尔特的传统护城河已被侵蚀,而新的增长曲线尚未成型,其突围之路注定艰难而漫长。
(全文2679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